福建柏幼林覆盖地膜对林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4-09-19黄秀兰
黄秀兰
摘 要:通过福建柏幼林地膜覆盖试验对比幼林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幼林使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幼林成活率比没有盖地膜的幼林提高了10个百分点,树高和地径也比未盖地膜的幼林增加了15.4%和14.3%,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在0~20cm的土层所测定的各种化学性质指标,覆盖地膜的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与未覆盖地膜的相同土层比较分别增加了20.1%、23.2%、40.9%、35.7%、35.8%和46.9%。可见,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
关键词:福建柏;地膜覆盖;生长量;土壤养分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86-02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Henry et Thomas)为柏科福建柏属,是第三纪孑遗的单种属植物,也是我国二级珍稀保护树种[1],是中国南方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其主干通直圆满,外形优美,观赏价值高[2],且生长较快,适应性强,可以分布在各种不同立地类型的林地上。闽南丘陵山地多陡坡,成熟林皆伐后造林更新至林分郁闭前,新造林地在前几年往往处于近乎裸露状态,随着降雨来临,由于幼林拦截降水的能力较弱,导致地表容易发生径流,土壤贮存水分的功能不强,而在干旱季节,土壤水分又很容易在烈日暴晒下蒸发,从而引起幼林水分缺乏。为此,笔者在白濑工区4~8小班开展了福建柏幼林地膜覆盖保水试验,总结福建柏幼林宜采用地膜覆盖营林的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的福建柏幼林营林实践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白濑工区4~8小班,位于东经118°01′、北纬25°16′,海拔高度250m,坡度25°,坡位为中部。试验点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9℃,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5℃,年均降水量1 500~2 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每年6~9月常有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和侵袭,年平均日照时数1 900h,全年无霜期330d。
1.2 试验设计 2011年2月,在白濑工区4~8小班造林对新造的福建柏进行地膜覆盖试验。苗木采用福建柏一级苗,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以福建柏幼苗主干为中心点,每株苗木种植点覆盖一块面积为1m2(1m×1m)的塑料膜,种植点直径20cm范围裸露。以不盖地膜幼林为对照(ck)。试验沿上、中、下坡随机设计,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400m2。造林地前茬为杉木采伐迹地。
1.3 调查方法
1.3.1 标准地调查 2012年11月,对不同试验点的试验林复位,分别设置面积为400m2的样地进行生长量调查,调查因子有成活率、地径、胸径、树高、冠幅等。
1.3.2 土壤取样与分析 将土壤分0~20cm和20~40cm 2个层次分别进行理化性质测定。每块样地以对角线方式进行土壤取样,每块样地取4个点,每层取3个环刀,采用一次取样连续测定法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持水量等;同时采集土样进行化验,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等的含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化学分析按国际分析方法测定[3-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影响 地膜覆盖的福建柏幼林成活率达97%,比没有盖地膜的幼林幼林的成活率(87%)提高10个百分点,树高和地径也比未盖地膜的幼林增加了15.4%和14.3%(表1)。由此说明,福建柏幼林采取覆盖地膜的措施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
表1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生长影响
[处理方式&成活率(%)&高度(m)&地径(cm)&地膜覆盖&97&1.42&2.4&未覆盖地膜&87&1.23&2.1&]
2.2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柏幼林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如在0~20cm土层,覆盖地膜的土壤其容重与没有盖地膜的土壤相比下降了3.6%,而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了10.8%、10.1%和14.8%,可见,幼林地通过在幼树基部盖地膜可以使土壤不易板结,而且通透性和持水功能都得出了一定的增强,这也是地膜覆盖后幼树生长量提高的原因。
表2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处理
方式&层次
(cm)&土壤容重(g·cm-3)&毛管
孔隙(%)&非毛管
孔隙(%)&最大持水量(g·kg-1)&最小持水量(g·kg-1)&毛管持水量(g·kg-1)&地膜
覆盖&0~20&1.315&40.31&26.13&362.43&163.73&306.54&20~40&1.789&31.00&14.62&191.41&109.70&173.24&未地膜
覆盖&0~20&1.363&36.39&23.73&363.92&189.85&266.95&20~40&1.534&36.14&14.96&277.98&180.47&235.55&]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有覆盖地膜的林地化学性质好于未覆盖地膜,以0~20cm土层所测定的各种化学性质指标为例,覆盖地膜的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与未覆盖地膜的相同土层比较分别增加了20.1%、23.2%、40.9%、35.7%、35.8%和46.9%。可见,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地膜覆盖了大部分的林地,减少了杂草、灌木的养分消耗,有利于土壤贮存水分和较长时间的养分维持。而未覆盖地膜的林地表土层暴露在外,在幼林未郁闭前易使表层土壤发生水土流失,养分随地表径流散失,同时杂草、灌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林地原有的养分。
表3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处理
方式&层次
(cm)&速效钾(mg·kg-1)&水解性氮(mg·kg-1)&全钾
(g·kg-1)&全氮
(g·kg-1)&有机质(g·kg-1)&全磷
(g·kg-1)&未覆盖
地膜&0~20&43.325&52.282&4.435&0.626&5.980&0.310&20~40&30.232&31.422&4.961&1.788&24.096&0.236&覆盖
地膜&0~20&63.640&82.108&6.021&0.882&7.183&0.382&20~40&39.744&63.439&4.304&0.964&15.466&0.270&]
3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地膜覆盖能提高福建柏幼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而且福建柏幼林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地膜覆盖和未覆盖地膜的福建柏幼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差异较大,可知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由此可见,福建柏幼林地覆盖地膜,有利于减缓林地土壤养分的流失和促进幼林生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R].北京:1999.
[2]高兆蔚.珍贵用材树种—福建柏[J].福建林业科技,1994,21(2):62-66.
[3]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4]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8.
[5]邹双全.不同林分类型福建柏人工林土壤特性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8,18(3):159-163. (责编:张宏民)
endprint
摘 要:通过福建柏幼林地膜覆盖试验对比幼林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幼林使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幼林成活率比没有盖地膜的幼林提高了10个百分点,树高和地径也比未盖地膜的幼林增加了15.4%和14.3%,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在0~20cm的土层所测定的各种化学性质指标,覆盖地膜的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与未覆盖地膜的相同土层比较分别增加了20.1%、23.2%、40.9%、35.7%、35.8%和46.9%。可见,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
关键词:福建柏;地膜覆盖;生长量;土壤养分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86-02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Henry et Thomas)为柏科福建柏属,是第三纪孑遗的单种属植物,也是我国二级珍稀保护树种[1],是中国南方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其主干通直圆满,外形优美,观赏价值高[2],且生长较快,适应性强,可以分布在各种不同立地类型的林地上。闽南丘陵山地多陡坡,成熟林皆伐后造林更新至林分郁闭前,新造林地在前几年往往处于近乎裸露状态,随着降雨来临,由于幼林拦截降水的能力较弱,导致地表容易发生径流,土壤贮存水分的功能不强,而在干旱季节,土壤水分又很容易在烈日暴晒下蒸发,从而引起幼林水分缺乏。为此,笔者在白濑工区4~8小班开展了福建柏幼林地膜覆盖保水试验,总结福建柏幼林宜采用地膜覆盖营林的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的福建柏幼林营林实践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白濑工区4~8小班,位于东经118°01′、北纬25°16′,海拔高度250m,坡度25°,坡位为中部。试验点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9℃,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5℃,年均降水量1 500~2 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每年6~9月常有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和侵袭,年平均日照时数1 900h,全年无霜期330d。
1.2 试验设计 2011年2月,在白濑工区4~8小班造林对新造的福建柏进行地膜覆盖试验。苗木采用福建柏一级苗,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以福建柏幼苗主干为中心点,每株苗木种植点覆盖一块面积为1m2(1m×1m)的塑料膜,种植点直径20cm范围裸露。以不盖地膜幼林为对照(ck)。试验沿上、中、下坡随机设计,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400m2。造林地前茬为杉木采伐迹地。
1.3 调查方法
1.3.1 标准地调查 2012年11月,对不同试验点的试验林复位,分别设置面积为400m2的样地进行生长量调查,调查因子有成活率、地径、胸径、树高、冠幅等。
1.3.2 土壤取样与分析 将土壤分0~20cm和20~40cm 2个层次分别进行理化性质测定。每块样地以对角线方式进行土壤取样,每块样地取4个点,每层取3个环刀,采用一次取样连续测定法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持水量等;同时采集土样进行化验,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等的含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化学分析按国际分析方法测定[3-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影响 地膜覆盖的福建柏幼林成活率达97%,比没有盖地膜的幼林幼林的成活率(87%)提高10个百分点,树高和地径也比未盖地膜的幼林增加了15.4%和14.3%(表1)。由此说明,福建柏幼林采取覆盖地膜的措施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
表1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生长影响
[处理方式&成活率(%)&高度(m)&地径(cm)&地膜覆盖&97&1.42&2.4&未覆盖地膜&87&1.23&2.1&]
2.2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柏幼林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如在0~20cm土层,覆盖地膜的土壤其容重与没有盖地膜的土壤相比下降了3.6%,而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了10.8%、10.1%和14.8%,可见,幼林地通过在幼树基部盖地膜可以使土壤不易板结,而且通透性和持水功能都得出了一定的增强,这也是地膜覆盖后幼树生长量提高的原因。
表2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处理
方式&层次
(cm)&土壤容重(g·cm-3)&毛管
孔隙(%)&非毛管
孔隙(%)&最大持水量(g·kg-1)&最小持水量(g·kg-1)&毛管持水量(g·kg-1)&地膜
覆盖&0~20&1.315&40.31&26.13&362.43&163.73&306.54&20~40&1.789&31.00&14.62&191.41&109.70&173.24&未地膜
覆盖&0~20&1.363&36.39&23.73&363.92&189.85&266.95&20~40&1.534&36.14&14.96&277.98&180.47&235.55&]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有覆盖地膜的林地化学性质好于未覆盖地膜,以0~20cm土层所测定的各种化学性质指标为例,覆盖地膜的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与未覆盖地膜的相同土层比较分别增加了20.1%、23.2%、40.9%、35.7%、35.8%和46.9%。可见,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地膜覆盖了大部分的林地,减少了杂草、灌木的养分消耗,有利于土壤贮存水分和较长时间的养分维持。而未覆盖地膜的林地表土层暴露在外,在幼林未郁闭前易使表层土壤发生水土流失,养分随地表径流散失,同时杂草、灌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林地原有的养分。
表3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处理
方式&层次
(cm)&速效钾(mg·kg-1)&水解性氮(mg·kg-1)&全钾
(g·kg-1)&全氮
(g·kg-1)&有机质(g·kg-1)&全磷
(g·kg-1)&未覆盖
地膜&0~20&43.325&52.282&4.435&0.626&5.980&0.310&20~40&30.232&31.422&4.961&1.788&24.096&0.236&覆盖
地膜&0~20&63.640&82.108&6.021&0.882&7.183&0.382&20~40&39.744&63.439&4.304&0.964&15.466&0.270&]
3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地膜覆盖能提高福建柏幼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而且福建柏幼林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地膜覆盖和未覆盖地膜的福建柏幼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差异较大,可知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由此可见,福建柏幼林地覆盖地膜,有利于减缓林地土壤养分的流失和促进幼林生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R].北京:1999.
[2]高兆蔚.珍贵用材树种—福建柏[J].福建林业科技,1994,21(2):62-66.
[3]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4]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8.
[5]邹双全.不同林分类型福建柏人工林土壤特性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8,18(3):159-163. (责编:张宏民)
endprint
摘 要:通过福建柏幼林地膜覆盖试验对比幼林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幼林使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幼林成活率比没有盖地膜的幼林提高了10个百分点,树高和地径也比未盖地膜的幼林增加了15.4%和14.3%,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在0~20cm的土层所测定的各种化学性质指标,覆盖地膜的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与未覆盖地膜的相同土层比较分别增加了20.1%、23.2%、40.9%、35.7%、35.8%和46.9%。可见,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
关键词:福建柏;地膜覆盖;生长量;土壤养分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86-02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Henry et Thomas)为柏科福建柏属,是第三纪孑遗的单种属植物,也是我国二级珍稀保护树种[1],是中国南方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其主干通直圆满,外形优美,观赏价值高[2],且生长较快,适应性强,可以分布在各种不同立地类型的林地上。闽南丘陵山地多陡坡,成熟林皆伐后造林更新至林分郁闭前,新造林地在前几年往往处于近乎裸露状态,随着降雨来临,由于幼林拦截降水的能力较弱,导致地表容易发生径流,土壤贮存水分的功能不强,而在干旱季节,土壤水分又很容易在烈日暴晒下蒸发,从而引起幼林水分缺乏。为此,笔者在白濑工区4~8小班开展了福建柏幼林地膜覆盖保水试验,总结福建柏幼林宜采用地膜覆盖营林的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的福建柏幼林营林实践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白濑工区4~8小班,位于东经118°01′、北纬25°16′,海拔高度250m,坡度25°,坡位为中部。试验点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9℃,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5℃,年均降水量1 500~2 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每年6~9月常有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和侵袭,年平均日照时数1 900h,全年无霜期330d。
1.2 试验设计 2011年2月,在白濑工区4~8小班造林对新造的福建柏进行地膜覆盖试验。苗木采用福建柏一级苗,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以福建柏幼苗主干为中心点,每株苗木种植点覆盖一块面积为1m2(1m×1m)的塑料膜,种植点直径20cm范围裸露。以不盖地膜幼林为对照(ck)。试验沿上、中、下坡随机设计,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400m2。造林地前茬为杉木采伐迹地。
1.3 调查方法
1.3.1 标准地调查 2012年11月,对不同试验点的试验林复位,分别设置面积为400m2的样地进行生长量调查,调查因子有成活率、地径、胸径、树高、冠幅等。
1.3.2 土壤取样与分析 将土壤分0~20cm和20~40cm 2个层次分别进行理化性质测定。每块样地以对角线方式进行土壤取样,每块样地取4个点,每层取3个环刀,采用一次取样连续测定法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持水量等;同时采集土样进行化验,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等的含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化学分析按国际分析方法测定[3-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影响 地膜覆盖的福建柏幼林成活率达97%,比没有盖地膜的幼林幼林的成活率(87%)提高10个百分点,树高和地径也比未盖地膜的幼林增加了15.4%和14.3%(表1)。由此说明,福建柏幼林采取覆盖地膜的措施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
表1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生长影响
[处理方式&成活率(%)&高度(m)&地径(cm)&地膜覆盖&97&1.42&2.4&未覆盖地膜&87&1.23&2.1&]
2.2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柏幼林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如在0~20cm土层,覆盖地膜的土壤其容重与没有盖地膜的土壤相比下降了3.6%,而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了10.8%、10.1%和14.8%,可见,幼林地通过在幼树基部盖地膜可以使土壤不易板结,而且通透性和持水功能都得出了一定的增强,这也是地膜覆盖后幼树生长量提高的原因。
表2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处理
方式&层次
(cm)&土壤容重(g·cm-3)&毛管
孔隙(%)&非毛管
孔隙(%)&最大持水量(g·kg-1)&最小持水量(g·kg-1)&毛管持水量(g·kg-1)&地膜
覆盖&0~20&1.315&40.31&26.13&362.43&163.73&306.54&20~40&1.789&31.00&14.62&191.41&109.70&173.24&未地膜
覆盖&0~20&1.363&36.39&23.73&363.92&189.85&266.95&20~40&1.534&36.14&14.96&277.98&180.47&235.55&]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有覆盖地膜的林地化学性质好于未覆盖地膜,以0~20cm土层所测定的各种化学性质指标为例,覆盖地膜的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与未覆盖地膜的相同土层比较分别增加了20.1%、23.2%、40.9%、35.7%、35.8%和46.9%。可见,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地膜覆盖了大部分的林地,减少了杂草、灌木的养分消耗,有利于土壤贮存水分和较长时间的养分维持。而未覆盖地膜的林地表土层暴露在外,在幼林未郁闭前易使表层土壤发生水土流失,养分随地表径流散失,同时杂草、灌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林地原有的养分。
表3 不同处理方式对福建柏幼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处理
方式&层次
(cm)&速效钾(mg·kg-1)&水解性氮(mg·kg-1)&全钾
(g·kg-1)&全氮
(g·kg-1)&有机质(g·kg-1)&全磷
(g·kg-1)&未覆盖
地膜&0~20&43.325&52.282&4.435&0.626&5.980&0.310&20~40&30.232&31.422&4.961&1.788&24.096&0.236&覆盖
地膜&0~20&63.640&82.108&6.021&0.882&7.183&0.382&20~40&39.744&63.439&4.304&0.964&15.466&0.270&]
3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地膜覆盖能提高福建柏幼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而且福建柏幼林用地膜覆盖基部土壤后,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孔隙度和持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地膜覆盖和未覆盖地膜的福建柏幼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P、全N、水解性N、全K和速效K的含量差异较大,可知福建柏幼林地采用地膜覆盖幼树对林地肥力的维持有较大作用,而未覆盖地膜容易导致地力下降。由此可见,福建柏幼林地覆盖地膜,有利于减缓林地土壤养分的流失和促进幼林生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R].北京:1999.
[2]高兆蔚.珍贵用材树种—福建柏[J].福建林业科技,1994,21(2):62-66.
[3]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4]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8.
[5]邹双全.不同林分类型福建柏人工林土壤特性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8,18(3):159-163. (责编:张宏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