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片”在中外都不太好拍

2014-09-19

环球时报 2014-09-19
关键词:女作家萧红波特

本报记者 梁 晨 本报特约记者 董 铭许鞍华执导、汤唯主演的影片《黄金时代》16日在香港举行首映礼,并将代表香港地区角逐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以女作家萧红的情感生活为主线的影片,把民国时期一众文坛风云人物搬上银幕的同时,也受到不少观影者“真实性不足”、“节奏拖沓”的指责。其实在电影界,拍作家传记类电影和将他们的经典著作搬上大银幕一样,总会遭到不少非议。 “我叫萧红,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卒于1942年1月22日,享年31岁。”这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场,《环球时报》记者参加该片媒体放映会时,感受最深的就是类似的旁白过多。参加媒体放映会的作家蒋方舟认为,《黄金时代》“应该是对萧红还原度最高的电影”,但“冲突不够”,对萧红人生重大转折点只能“如谜般一笔带过”。不过,导演选汤唯饰演萧红(剧照如图),被很多人认为“气质相符”。 《黄金时代》并非国内首部以萧红为原型的电影,2012年,霍建起执导,宋佳等主演的电影《萧红》就已在国内上映。这部2个小时的影片,当时在引发一阵“萧红热”的同时,其真实性同样被不少研究萧红的学者质疑。 相对军事家、企业家或运动员,作家内心情感更为丰富,留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更具主观色彩。因此在拍摄以作家为主角的影片时,无论中外,导演都少不了接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质疑。何况作家真正的人生往往没有其作品富有戏剧性,他们作为主角的影片往往过于琐碎、沉闷。 以法国诗人兰波生活经历为主线、上世纪90年代的好莱坞影片《心之全蚀》就是典型案例。年轻时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确拥有兰波的俊美容貌,但是全片多是少年的彷徨和叛逆,被批评家认为“未能充分表现出这位天才诗人的才华”;而改编自法国著名才女作家萨冈同名传记的影片《你好,忧愁》,同样是人物形象十分契合(萨冈由法国女星西尔薇·泰斯图德扮演),但内容“片面”,被媒体认为太过专注于私生活,让绯闻等生活琐事成为电影的重心。 鉴于此,只表现作家人生的某个关键时期(如代表作创作阶段),集中展现其思想火花的迸发瞬间,成为不少作家片的选择,这种“以点带面”,有时能收获奇效。如2005年上映的影片《卡波特》,就将着力点放在这名美国争议作家创作《冷血》的过程上。卡波特为写出真实作品几近犯罪的故事本身就极具戏剧性,加上奥斯卡影帝菲利普·霍夫曼将作家自卑、敏感的特质演绎得异常鲜活,这部影片算是成功作家片的代表。 去年上映的迪士尼影片《大梦想家》将作家特拉弗斯的经历与其作品《欢乐满人间》的情节勾连,传递了迪士尼一贯的真善美。而《成为简·奥斯丁》《波特小姐》两部“女性作家片”着重于浪漫的拍摄手法,演绎了女作家的爱情故事。这些影片虽然被一些影评人认为深刻不足,但其清新风格得到不少女性好评。 此外,还有一种作家片是基于再创作的“架空虚构”,让作家自己去表演一把类似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多了一份娱乐效果。曾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莎翁情史》,就纯粹戏说,让莎翁与女贵族演绎了一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类似的情况还有法国影片《莫里哀情史》,在这部“没任何史料可依”的影片中,法兰西喜剧大师被刻画得与游子无异,只能博观众一笑了之。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干脆让海明威、菲兹杰拉德、艾略特等一众“迷茫的一代”复活,向观众重现上世纪初期巴黎文坛“流动的盛宴”,光是这一“噱头”,就让不少文学爱好者给该片打高分。▲

猜你喜欢

女作家萧红波特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哈利·波特展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等待三天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波特的儿子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波特的儿子
一则故事 改变一生
等待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