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信息文献文明视角看网络化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2014-09-19袁宝龙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7期
关键词:网络化载体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文献的载体和共享方式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网络化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图书馆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成为当下的焦点话题。实际上,传统阅读习惯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变,传统图书馆在传承文明以及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作用无法被取代,以上几点因素决定了传统图书馆在网络化时代不会消亡。

关键词信息文献传统图书馆文明传承资源整合

分类号G250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对于文献信息的传统获取方式与使用习惯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也在这场变革中,经历着关乎盛衰生死的挑战,如何在网络化时代自证存在的价值,成为图书馆人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使海量信息的获取与共享成为可能,这种技术的变革会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怎样的冲击与影响,而网络化时代传统图书馆又是否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呢?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研究,以求正于方家。

1 网络化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

1.1实体资源不再是获取强时效性信息的第一选择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形式以实体资源为主体,报纸、期刊、图书分别代表了图书馆提供信息的三种资源载体。尽管这三种资源形式均是图书馆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勿庸置疑的是,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这三种资源形式对于强时效性信息的传达能力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自现代报纸问世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报纸基本代表了公共信息发布速度的最高水准,这种独特的时效发布属性,也决定了报纸在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报纸作为时效性媒体的优越性和统治地位开始被网络媒体完全超越。众所周知,报纸以纸质印刷品为存在形式,以文字和图片为表达手段,在传统的信息传播领域,报纸具有信息量大、涵盖面全、时效性强的巨大优势,而且制作成本与周期远低于杂志与图书,可以基本提供近期的及时信息。根据《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1)》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全球报纸数量达到14 853种,这样庞大的报纸载体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搭建了一个立体的及时信息发布平台。作为普通人,显然无力把自己关注领域内的报纸一网打尽,在此情况下,作为具有强大文献收集能力的图书馆便显示出其作为文献集中地的优势。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12年)》显示,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征订报刊总数累计高达941 184种,有这样强大的财力后盾,图书馆作为资源汇集中心的优势远非个人可以比拟,这种优势反映为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高度依赖,也在证明着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可是在网络化时代,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信息平台,其体现出来的强大传播能力,使图书馆作为资源汇集中心的优势被无限弱化。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不仅使信息的表现形式立体化,而且通过网络传输的海量信息在及时性、共享性和易收集性上都远远超越了报纸。拥有网络设备的普通人突破了空间和资金的限制瓶颈,可以以极低的代价足不出户而“坐拥书城”,随着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数字化产品的问世,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传统实体资源体系开始了全面入侵。根据《2012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25亿人定期阅读印刷版报纸,然而有超过22亿的人使用因特网,或者通过手机阅读报纸。而在许多成熟的市场,报纸发行量在不断下降,相应数字版读者的数量则在不断增长。

这种现状也使图书馆面临着自诞生之日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尽管电子阅读业已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网络使用终端有着极强的可替代性,网络服务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越是表明图书馆在传统信息资源领域的重要地位在不断降低,同时也在显示着传统图书馆在网络化时代的尴尬处境。

1.2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半径被无限扩大

以国家公共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图书馆具备公益属性,如何使图书馆的服务能够延伸于固定的图书馆建筑之外,使更多人受益,是图书馆人一直苦苦思索的命题。从闭架借阅到开架借阅,从室内阅览到外借阅读,以上种种转变都体现了图书馆人为扩大服务半径而做出的努力尝试。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图书馆真正实现了服务半径无限扩大化是在网络化时代。

网络技术的产生和普及,使空间距离被无限缩短,相隔千里之外的图书馆员与用户,可以凭借宽带光纤把万水千山的阻隔化为咫尺。诸如查询书目、预约、续借等多种日常服务由原始的手工形式转变为网上操作,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运营效率。

除此之外,更大的改变在于资源共享的理论设想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可能。图书馆设立的最初宗旨即是为了实现文献资源的传承、共享,不过受限于资源形式和技术原因,图书馆馆际之间资源的合作共享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电子资源的兴起应用,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馆际合作始进入实践阶段,同时出现了网络图书馆的概念。

网络图书馆是基于图书馆联盟合作的深入发展而在自愿、互利原则基础上组建的共建共享知识网络系统[1]。其实质是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各个图书馆根据行业特质或地域远近结成联盟,联盟之内的成员馆可以共享所有的资源。这种网络联盟的建立无疑是以网络技术为根基,主要的形式有馆内资源共享互借以及合资购买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权等。这一方面扩大了单个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同时也使整个联盟形成一个巨大的文献服务中心。就这样有形的图书馆通过无形的网络结成联盟,在网络技术产生之前,这种联盟往往徒具其名,更多的涵义是表明馆际之间的友好关系,而网络时代给这种馆际友谊提供了实质性合作的契机。

形成网络图书馆联盟的基础要素是文献数字化,其实际的运作要依赖跨越空间的网络传输技术,其带来的最大贡献是使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得到无限扩展。

服务辐射距离的不断延伸是网络化时代带给传统图书馆的一个巨大转变,同时也是网络技术与传统图书馆一个完美结合的例证。这种变化改变的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对获取文献方式的传统认知。

问题的关键在于,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这种改变,究竟仅仅停留于表层,还是在深度动摇着现代图书馆的立足根基。数字文献的大量使用,又是否在淡化图书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些都是网络化时代给图书馆人提出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2网络化时代传统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2.1学术阅读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对数字化文献的使用意味着阅读习惯的改变,从古至今,随着阅读载体不断地升级变迁,人类的阅读习惯也随之经历了多次改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载体形式屡经变迁,但阅读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的文本阅读范畴,文本式阅读也是目前人类文明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保持惯性最久的阅读模式。

网络化时代数字文献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这种经久未变的格局,阅读载体首次以超文本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一旦数字文献全面取代了文本文献,那么许多在文本阅读时代形成的习惯就必然要面临着彻底的改变。

网络时代的阅读呈现出信息海量、表达方式立体化的特点,新科技完全突破了传统文献存储空间的瓶颈,数字文献几乎实现了对空间的零占用率。此外,除了传统的文字与图画,数字文献的表达形式呈现出高度的立体化倾向,影音、影像资料给阅读者的视听感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对于阅读者而言,这种跨时代的转变可能并非短期之内可以接受。在旧有的阅读范式下,披注、笔记已经成为阅读的一部分,但是载体的改变意味着这种复合性阅读思考模式的全面瓦解,出于对这种旧有阅读习惯的惯性继承,人们会在心理上对数字文献的全面接受有所排斥。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数字文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阅读者对于信息无法进行深度获取,而研究也表明,数字阅读越来越倾向于浅表化、实用化和休闲化[2]。这种趋势刚好与学术阅读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旧有的学术型阅读习惯面临崩溃的时候,新的载体却不能够支撑这种深度阅读习惯的传承,而这种现状本身也自然会成为文本载体向超文本全面过渡的最大阻力。

我们知道,学术阅读的要求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准,阅读者通过对经典文献的阅读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是一种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深度阅读。诚然,学术阅读同样有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但毋庸置疑,与此相比,深度阅读才是学术阅读的生命线。

与休闲化的阅读模式相比,学术阅读是人类社会更高端的阅读模式,由于后者不可或缺的属性以及前者无法使其阅读习惯有效传承的现状,决定了数字化文献至少在学术阅读的领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文献。我们不能否认,数字文献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文献资源的种类与形式,同时提升了学术研究对于文献资源的整合和使用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术研究的向前发展,但是数字文献将作为传统文献有效互补,将被纳入到学术资源的整体体系架构中,这只是一种文献资源的创新发展,而非一种颠覆革命式的新旧交替。

这同时也在证明着,尽管未来不可预测,但至少在当下,传统的实体学术性图书馆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2.2实体资源的保留更利于文化传承

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最大的区别在于,数字文献把使用的便捷性发挥到极致,而前者除了传递信息的直接功用外,还肩负着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历史使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第二项使命的重要性更加不能被忽视。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该种文字载体的甲骨,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献资料。今天我们之所以可以清晰地了解掌握3000年前古人的生活习性和社会风貌,除了通过考古发掘的严密考证,甲骨文作为文献资料的印证作用功不可没。从甲骨文开始,中国的实体文献的载体几经变迁,从甲骨、青铜、竹简、木牍直至纸张,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取得的一次巨大进步,但是文献载体传播文化与传承文明的基本功用却被一直继承下来,直至今日。

上述几种文本载体一度有过交叉并行的情况,但在纸张问世后开始出现纸质文献一家独大的局面,纸质文献也逐渐成为最普遍的文献存在形式,目前的传世文献中纸质文献的数量也远多于其他文献。纸质文献有许多优点,但是长时间保存的难度较大,即便排除天灾战火等突发因素的影响,也要面对纸张自然老化的技术难题。

这个问题似乎在数字文献产生后可以轻易地得到解决,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数字资源最大的一个优势在于便于检索和远程分享,而这种共享又须以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但这样的共享方式又把网络本身的巨大风险带给了文献资源。自网络诞生之日起,网络病毒作为这一技术的衍生品开始逐渐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中的隐忧。根据360公司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个人电脑上网安全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至少有1.46亿网民的电脑曾遭到木马病毒攻击,而其中547万网民的电脑经常被木马病毒光临[3]。病毒侵害很可能致使电脑存储的数据遭遇不可逆转的毁坏,这就意味着网络保存文献的高风险性,而这种风险突发、不可预知、难于防范的特点使其存储难度高于纸质文献,目前重要文献档案的保存管理远离网络似乎也成为一条被大家默许的通则。

即便远离网络,目前数字文献的技术仍然受制于存储体性能及使用寿命的影响而存在着暂时无法突破的瓶颈[4]。也就是说,由于数字文献自身固有的缺陷,其在存储方面与纸质固体文献资源相比并无优势可言。而传统的固体文献固然在转运、存储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但是作为记录历史人文的跨时空载体,经过长久保留后所具备的文物价值更远非数字文献所能比拟。由此可见,实体资源以及以存储实体资源为主要宗旨的传统图书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继续承担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历史责任。

2.3图书馆对于资源强大的整合能力仍然无法被取代。

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意义不仅局限于文献资源的储存收藏,同时还有对于资源的管理整合,而后者的作用尤其无法替代。

首先,传统图书馆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整体规划。现代图书馆的定位是致力于打造文献资源中心,对于文献的引进、收藏具有合理的整体架构和科学布局。每座图书馆都会根据自身的专业属性,针对主体用户的学历层次和文献需求,打造特定的文献资源体系。此种体系的规划,不仅包括对所有专业、学科的涵盖,同时也包括多种文献资源形式的立体建构,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文献资源聚集地,可以为指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

前文已述,数字文献的优势在于便捷的检索、共享属性,对于需求量巨大的文献,可以轻易复制传播。而实际上,并非所有资源都有复制、传播的需求,有的文献资源本身具备不可复制性,比如古籍孤本、名人手稿等,而这种稀缺或独一性又增加文献的珍贵属性。从收藏的角度来说,此类文献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厚重感,无疑更具价值。对于此类文献的收藏传承,是图书馆天然的自身属性,这种属性无法被网络化时代的数字资源轻易取代,在文明的社会中,图书馆对于古今文献的收藏也珍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即便在网络化时代,传统图书馆作为文献中心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其次,图书馆对各种资源文献的分编、整合作用无可替代。对于任何一种文献载体,一旦数量巨大,那么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使各种资源收藏适宜且排列有续,这样便于对文献的查询、使用,使其发挥出最大功效。而无论纸质文献还是数据文献,均有三个层次的整合过程[5]。这三个层次从简单的验收、分编,到摘要提炼,再到综合述评,体现出了图书馆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对于文献不同程度需求所提供的定制式服务。此外,即便以网络数据库这种典型的数字资源为例,在数据提供商与用户之间必然需要中间的媒介衔接,才能实现数据库的最优化使用,诸如数据库使用方法培训,以及用户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反馈,都需要由图书馆来完成。

由于图书馆提供的这种资源整合能力无可替代,所以对于庞大的用户群体来说,图书馆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而且,越是尖端的文献使用,其对图书馆整合能力的需求就越是强烈。而目前图书馆业已注意到这种整合能力的重要性,许多专业图书馆成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情况,优化用户信息获取手段,进行主动对用户提供个性化文献服务,这体现的即是图书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6]。图书馆的这种整合能力不会因资源载体的改变而有所削弱,在数字文献时代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这也在证明着传统实体图书馆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3结语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文献资源的使用方式,而随着数字文献的大量使用,传统实体图书馆也因此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与图书馆之间形成竞争,另外一方面也提升优化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但是这种改变仅停在技术层面,传统实体图书馆由于在阅读习惯、传承文明以及整合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化时代非但不会式微,反而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当下与未来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石继平.区域性高校网络图书馆发展探讨:广东网络图书馆建设实践[J].图书馆论坛,2005(5):104-106,

162.

[ 2 ]冷冬梅.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J].图书馆界,2010(2):1-3,6.

[ 3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个人电脑上网安全报告[EB/OL].(2013-04-26)[2013-06-30].http://news.360.cn/report/20130426/2013q1pcsafe.html.

[ 4 ]蔡曙光.数字文献信息的保存: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14-18,21.

[ 5 ]高新陵.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2(10):1487-1491.

[ 6 ]王春,方曙,杨志萍,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7(2):107-109,148.

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馆员、博士研究生。北京,100732。

猜你喜欢

网络化载体文献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