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彰显学术根魂
2014-09-19张文库
张文库
摘 要:清华简《耆夜》内容涉及先秦诗歌、史实、文字、仪礼等诸多领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从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以及文化等视角对《耆夜》分析简述,以求更加全面地认识与研究清华简《耆夜》。
关键词:清华简;耆夜;文献;价值
一、引言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了一批流散海外的战国楚简,通称清华简。《耆夜》即为这批竹简中的一篇,收入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文艺集团中西书局出版,2010年12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近两年来对该篇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从这些优秀成果中,我们得以窥探《耆夜》的学术价值。
二、国之瑰宝:清华简《耆夜》
《耆夜》共存竹简14支,简长45厘米,最后四支上部残缺[1]。每支简正面27至31字不等,简背都有次序编号,其中,第14支简,也就是最后一支简,其简背有“耆夜”二字,即为篇题。文章内容主要记述武王八年西周军旅征伐耆国凯旋后于觥筹交错之际武王和周公所赋诗作。武王酬毕公诗,题为《乐乐旨酒》,酬周公诗,题为《輶乘》;周公酬毕公诗,题为《赑赑》,祝颂武王诗,题为《明明上帝》;周公闻蟋蟀声,作诗《蟋蟀》。上述五种,当属《汉书•艺文志》“六艺”中“诗经”类文献。
三、清华简《耆夜》,彰显学术根魂
关于清华简的学术价值,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评价“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耆夜》作为清华简中的一篇,学术价值同样难以估量。笔者对《耆夜》价值浅析探究,可以补充和纠正文献记载的疏漏或错误,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1.史学价值:澄清“武王伐耆说”学术疑案
《尚书•西伯戡黎》云:“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纣)”,“西伯”为谁,《尚书大传》、《史记•周本纪》皆认为是周文王。然而黎国(耆)迫近纣都,说文王征伐到此,与历史情势似有不符,故宋代胡宏《皇王大纪》以来,不少著作认为“西伯”既武王。很长时间,两种观点争论不休。今清华简《耆夜》的重见天日,简文“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的记载,与胡宏之说较为一致,证实“武王伐耆说”的观点,澄清了学术史上久无定论的学术疑案,充分体现了清华简《耆夜》具有补史、正史和证史的功用。
2.文献学价值:重现先秦“诗”“乐”类文献典籍
秦代焚书坑儒,文献典籍大多亡佚,清华简《耆夜》的发现就尤显重要。《耆夜》载诗五首,除《蟋蟀》与传世本大致相同,其余几首,即《乐乐旨酒》、《輶乘》、《赑赑》、《明明上帝》皆不见于今本《诗经》等传世文献,均为古佚诗。清华简《耆夜》在秦之前即埋于地下,未遭秦始皇焚书破坏,未经后人修整篡改,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先秦古籍的原始原貌,丰富了“诗”类典籍,这对《诗经》以及古籍流传的研究也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另外,秦代以后,乐诗全部亡佚,周武王时期的乐诗“重见天日”,填补了先秦古文献乐诗的空白,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古代乐诗面貌的新视野,无疑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3.文字学价值:提供楚文字研究新材料
清华简《耆夜》属战国楚简,所载文字资料为楚系文字。《耆夜》中出现一些新的字形,如“”,整理者将之隶定为“”,而复旦大学研究生读书会根据楚文字用字规律,考究大量甲骨、金石等相关文字资料,认为该字当从“泉”形,表水流义,为“”字,此说是也[2]。诸如此类者,还有“甲”“逸”等字的考释。研究者们通过对《耆夜》字形、词义进行疏证、考索,加深了我们对楚文字乃至战国文字的认识,补充了文字资料记载的不足,推动了楚文字研究的进程,为我国古今文字的演变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可考的实物资料。
4.文化价值:对周代礼制作进一步考索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先秦时期尤尊礼重教。清华简《耆夜》内容描述武王伐耆凯旋饮至情形,重点记载周公、召公大庙之内所赋诗作,反映了礼乐社会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其精神实质为先秦诸子所继承。《耆夜》载“毕公高为客,邵公保奭为夹,周公叔旦为主,辛公甲为位,作册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皆是根据毕公、邵公、周公等臣子社会地位和伐耆战功的大小,对他们作了不同的安排。通过对《耆夜》所载人物宴饮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周初“客”、“夹”、“主”、“位”、“东堂之客”、“司正”的地位、宴饮中人员角色的分配以及饮至礼的基本流程,为我们进一步考究先秦时期的饮至礼、燕礼、奠爵酬酒礼等礼制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了解周代饮酒习俗和饮酒文化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清华简《耆夜》,涉及先秦诗歌、礼仪、文字、史实等诸多内容,文献史料珍贵,学术价值极高,可谓国之瑰宝。上文从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以及文化等视角对《耆夜》分析简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掘并利用《耆夜》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注释:
[1]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J].文物,2010(05)
[2]郝贝钦.清华简《耆夜》整理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文库,男,河南濮阳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