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2014-09-19曹月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李白心理学

詹锳(1916—1998)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其一生主要致力于两个研究领域,即古代文学理论和唐诗的研究。在前一个领域,他抓住了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最具影响性和体系性的著作《文心雕龙》;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抓住了古代诗人的龙头——李白。无论是在李白研究还是《文心雕龙》研究方面,詹锳先生都有卓著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生前先后当选过全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等。其传纪选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并于1991年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著名人物传记中心的《国际著名学者传记辞典》。

先生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商人家庭。幼年时代接受是的中国传统教育,背诵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学习过《四书》、《诗经》、《左传》、《唐宋八大家古文》、《古文释义》及策、论乃至八股文等,受过文言文写作训练,能作诗联对。先生的童年是在寂寞的书斋中度过的。这些训练,也许对于一个处在幼年期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是件苦差事,但它为詹锳先生后来从事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文史知识的底子。先生没上过小学,当时是以同等学力考入初中,在初、高中阶段先生的各科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后来詹锳先生自称由于缺乏运动,身体比较弱,他就报了当时以为比较“省力”的文科。入行才知道,要想做好学问,文科同样地不容易。

1934年詹锳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在大学期间遍受名师指导。詹先生曾师从赵万里、余嘉锡先生学习目录学,跟郑天挺先生学习校勘学,从钱穆先生学习中国通史和先秦史,跟罗常培先生学习语音学和中国音韵学。这种文献学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使先生在后来的治学中能够溯本讨源,做学问非常注重版本的校勘、考辩。古典文学方面曾受教于胡适、罗庸、闻一多等先生。

1938年詹锳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就读期间,曾从陈寅恪先生学习“元白诗”,从闻一多先生学习《诗经》、从刘文典先生学习《庄子》,从朱自清先生学陶诗,从冯友兰先生学中国哲学史,从罗庸先生学杜诗。在社会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詹锳先生深深感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发奋读书,艰苦求学。詹先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多种学科知识兼收并蓄,因此能遍受名师指导,表现出开放的胸襟和宽广的视野。他在目录学、校勘学、语言学、音韵学、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史学、外国文学等方面都下过很大功夫,这为先生以后的治学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詹锳先生受昆明的昆华女子师范学校聘任为国文教员。1940年初回到西南联大任中文系助教。后来,又先后任过当时迁到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讲师、四川江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山东师范学院教授兼国文系主任之职。在辗转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詹锳先生深感当时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中的教师以及自己,思想陈旧,知识狭隘,往往知古而不知今,知中而不知外。为了更新自己、开阔眼界,他下定决心要出国留学。1948年先生毅然辞去教授之职,远渡重洋赴美留学。这在当时,对于一个中文系的青年教授来说,出国留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抵达美国后,第一学期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学比较文学,第二学期该读教育心理学,并于1950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心理学,1953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詹锳先生留学五年,是艰苦奋斗的五年。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半工半读,一边攻读学位,一边靠工作维持生活。并没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和娱乐。生活在当时美国那样的开放社会,不会跳舞和游泳,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詹先生自道他就是没学会跳舞,游泳也只学会了个仰泳,在这些方面似乎没有一点儿天分。

取得博士学位后,纽约市高等教育局局长劝他申请永久居留,并进一步取得美国国籍,詹锳先生都一并拒绝了。并于同年冲破美国移民局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先生急于要用他学到的知识来报效自己的祖国。

1954年3月詹锳先生被分到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教育系,任心理学副教授。他编写心理学教材,自学俄语,以适应当时学习苏联的国内形势,并与其他同志合译了苏联鲁季克著体育学院《心理学》教科书(195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授课的同时还写了一系列的心理学论文,发表在当时的《天津师范学院学报》和《心理学报》上。1958年康生发动一场对全国心理学的批判运动,詹锳先生不可避免地成了天津师范学院的批判重点。心理学不得不停课,他在天津总医院和第一中心医院设计的医学心理学实验也夭折了,先生对心理学彻底丧失了信心。历史常常会给人开戏剧性的玩笑。偶然的机会、际遇改变了一个人之后的发展方向,这是不可预料的。常常想假如没有那场心理学的批判,詹锳先生也许会成为心理学的著名专家、教授,而不是后来的古典文学专家了。

1961年詹锳先生由教育系调到了中文系,教中国古典文学,恢复了中文系教授的职称。1982年冬,詹锳先生被聘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鲁斯(Luce)研究员,聘期一年。1983年9月先生抵达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系,用英语讲学和指导研究生。先后在到印第安纳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讲唐诗和《文心雕龙》。回国后先生仍在河北大学中文系教学和科研。从1980年以后詹先生开始招硕士研究生,1987年又开始招博士研究生。1987年河北大学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詹锳先生担任第一届所长。从此先生一直留在了河北大学,于1998年逝世,享年82岁。

詹锳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由于他受过多方面的训练和多学科的学习,因此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不是从一个角度出发,而是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的研究方法,文史兼通、古今备察,中西淹贯,视野非常开阔。再加上其勤奋和刻苦,他先后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论文和著作。这些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方面。尤其在“李白”和“文心雕龙”这两个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先生的李白研究开始较早,早在西南联大时期,詹先生就致力于李白研究了。在浙江大学任职期间,用文言撰写了一系列有关李白的研究文章,发表于西南文史刊物上。这些文章后来结集为《李白诗论丛》,同时并着手编写《李白诗文系年》,两部书先后于1957、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李白诗文系年》以考证李白生平及其诗文作品的创作年代为主,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李白作品和前人研究成果鉴别、考订,本着“无征不信”的原则,征引大量文史资料对李白行踪、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考辩。《李白诗论丛》是先生在编《李白诗文系年》的同时,对李白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有所思考,而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二书奠定了新中国李白研究的基础,被学术界一致认为是李白研究的权威著作和奠基之作。另外,由詹锳先生主持和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八册),为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于1996年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规模浩大、资料宏富,是二十世纪李白研究里程碑式的集大成著作。

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较早发表了论文有《〈文心雕龙•明诗〉篇述评》(《现代学报》第1卷第8期,1947年8月1日);《齐梁文艺批评中的风骨论》(《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1961年12月10日);《〈文心雕龙•明诗〉篇义证》(《河北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而出版了三部研究专著:《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文心雕龙义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刘勰与〈文心雕龙〉》虽然是作为中国文学史知识的普及性读本而写成的一本小册子,其中的观点却代表了先生对《文心雕龙》的根本看法。《〈文心雕龙〉的风格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文心雕龙》风格理论的专著,詹锳先生用现代美学和西方文论的切入视角,以及多学科交融的综合研究方法,阐述了《文心雕龙》中的风格理论。其阐释视角之新颖独特,受到学界的普遍赞誉。《文心雕龙义证》是先生有感于龙学研究界多空论而少实证的倾向,希望能实事求是的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来探索其文学理论。先生说:“本书本书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征不信。”[1]该书是先生几十年《文心雕龙》研究创获的集成,以征引资料宏富、巨细不捐,广采前人和近人研究成果著称。是继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最为系统全面研究《文心雕龙》的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的风格学》曾获得河北省第一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文心雕龙义证》曾获得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还荣获1992年上海出版新书优秀著作一等奖和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评选的全国古籍整理优秀著作一等奖。

另外,詹锳先生还编写了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的《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语言学、文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合集《语言文学与心理学论集》(齐鲁书社,1989年出版);主编了《李白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出版)。

詹锳先生的研究成果是一笔丰厚的学术财富,值得后学认真学习和继承。其治学的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詹锳先生曾经对自己的治学有过一个总结,他说:“我目前从事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考据之学。我对于‘辞章之学的理解,也往往是通过考据来进行,总是‘无征不信。我觉得在当前研究古典文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辞章之学那老一套,一方面也不要把古人的文学理论现代化,把古人美化成现代人,或者是用现代的标准对古人打棍子、抓辫子,那样都不是研究学问实事求是的态度。”[2]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如何使自己与研究对象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尤为重要。距离太远了,不能令自己与古人发生共鸣性的心灵律动,此时的学识尚未对古典文学的根基生出亲缘性。自然谈不上研究创获;距离太近了,往往“把古人美化成现代人”也即是说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古人身上,这种研究其实是与古人无涉,完全是自己在那里毫无根据地想当然。

“无征不信”的原则,可以用来总结詹锳先生一生的治学态度。他就是在这样扎扎实实地做学问,默默耕耘,数十年如一日。有人曾用两句诗总结先生的一生:“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我觉得这是詹锳先生读书、做学问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注释:

[1]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詹锳:《自传》,见《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303页。

作者简介:曹月芳(1980-),女,河北沙河人,河北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李白心理学
更正说明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一)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