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英译中的得与失
2014-09-19赵春龙
赵春龙
摘 要:《兰亭集序》文辞清新、立意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现已有多位翻译家已将其译为英语。本文以孙大雨译本和谢百魁译本为例,分析比较二者译文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得与失,为文言文的翻译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兰亭集序》;文化负载词;主题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豆红桥,2013:65),语句骈散结合,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写出了兰亭聚会之欢情和作者对死生的感受,而这些文体特征也为其外译设置了重重障碍。本文从主题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两方面着眼,以孙大雨和谢百魁的《兰亭集序》英译本为例,分析比较二者翻译的不同,为文言文的英译提供一定参考。
1.宏观——主题的英译
文章题目是全文的题眼,题目的翻译直接反映了译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的兰渚山下,越王勾践曾在这里种过兰花,“序”又称“叙”或“引”,即现在所说的“前言”或“引言”。《兰亭集序》是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给他们诗作写的序文,诗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谢百魁译本(以下简称“谢译”)以诗作为中心,将题目《兰亭集序》译为“Preface to the Lanting Collection”,作者将“序”直接译为“Preface”,并运用音译“Lanting”试图保留“兰亭”的丰富内涵,译出了诗序的写作背景;而孙大雨译本(以下简称“孙译”)以《兰亭集序》的书写顺序为出发点,将题目译为“A Sketch of the Gathering at Orchid Arbour”,意为“兰亭集初稿”,在“兰亭”的翻译上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有利于英语世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两种译本各有特色,从传递《兰亭集序》的中心思想来看,谢译较为合适;而从读者接受来看,“兰亭”归化的译法则使得题目更容易为异域读者接受。
2.微观——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著名学者廖七一这样描述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汇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文化负载词通常为一种文化所有,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且在另一种语言中很难找到对等词。汉语文言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文中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所用词汇凝练了丰富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源语词汇的语境,将隐含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
中国古籍中对时间有着丰富多彩的独特记载,既用天干地支纪年,又兼用皇帝的年号。“永和九年”为晋穆帝九年(即公元353年),文中“癸丑”年为公元353年,其实两个词语表达的是同一时间。谢译和孙译都采用音译,将其分别译为“Yong-he”、“Yonghe period”,二者“period”一字之差,却差别出了其中的解释意味,在“永和九年”和“岁在癸丑”的翻译上,两位译者都说明了其中的时间联系。
在地点名词的翻译中,两个译本有着很大的不同。“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短短九个字中,出现了三个地名,译者在翻译中应注意地点的空间关系和地名内涵的有效传达。谢译本将“会稽”、“山阴”和“兰亭”分别译为 “Kuaiji Prefecture”、“ Shanyin County”、“Lanting”,前两个地点分别加上了解释性的词语,有利于读者接受,但“Lanting”的译法则不太容易让读者明了;孙译本将三个地点分别译为“Guiji fu”、“xian Shanyin”、“Orchid Arbour”,译文中所添加的“fu”和“xian”不能清楚地表明两个地点之间的关系,且“会稽”的读音为“kuaiji”而非“huiji”,但兰亭的译法则会帮助读者理解“兰亭”的地理环境。
再如,“修禊事也”中的“修禊”为古代的一种风俗,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谢译和孙译分别将之译为“to have festivities at the waterside to abate ill omens”、“washing off ill luck”,谢译用词较多,但完整地表达了“修禊”这一风俗及其目的;而孙译只是突出了聚会目的,并没有表明“修禊”为一风俗,文化内容有所缺失。在“彭殇”的翻译中,谢译和孙译分别为“longevity”、“brief life”和“Peng Zu”、“a dead stripling”,谢译本采用意译的方法译出了将“彭祖”典故,而孙译本则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保留了文化内涵,但不利于读者的接受,谢译则更能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由此看出,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谢译着眼于读者,多用意译的方法,力图将文化内核传递给读者,但在文化有效传递上有所折扣;而孙译着眼于原文,多采用音译的方法,试图最大限度的保留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但不利于读者接受。
结语:《兰亭集序》是中国文言文经典中的一部,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遗产。中国流传下来的文言文经典不计其数,其文字精炼优美、微言大义,“它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还成为解读与构成中国古代智慧与文明的一把钥匙”,(曹红艳,2009:44)必然要求与世界上所有人共享。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译者要从宏观上把握文言文的主旨,兼顾其文化思想的有效传递和读者的接受能力,结合直译和意义的翻译策略,与世界共享中国古典文化之光辉。
参考文献:
[1]曹红艳. 译意译情译美[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4).
[2]豆红桥. 《兰亭集序》汉译英转换中的中西文化对比[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3(5).
[3]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