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2014-09-19何廷智
何廷智
摘 要:在我国文学史上,建安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建安七子”就是“曹氏父子”,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而曹植则是建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大大超出同时代的诗人,而且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创立了他个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创造和发展了诗歌表现艺术,因而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为古今诗人之冠”。
关键词:曹植;诗歌;风格;艺术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而曹植更是建安诗歌的杰出代表。 钟嵘《诗品》评论其创作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诚然,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父兄之长,达到风骨文采的完美结合。不但具有阴柔美、婉约美、雄奇美,同时充满慷慨悲凉的悲剧性的生命意识。
一、曹植生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 (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根据赵幼文先生《曹植集校注》,曹植作品现存二百三十余篇。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远远超出同时代诗人。
二、曹植的诗歌内容
曹植的诗歌“本乎性情”,写理想,抒豪情,真是慷慨高歌不减乃父;写离愁,抒别怨,可谓“柔情丽质,不减文帝”。曹植诗大大突破了其父“悲壮”、其兄“凄婉”的情感基调,达到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达,极大地拓展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并且曹植的“千悲万恨”、“汹涌而发”,是真正个人化的,是作者自己刻骨铭心的真情实感,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以夫妻失欢喻君臣失和,寄寓着自己被无端压制、闲置而壮志难申的悲苦愁怨、抑郁愤激之情,与曹丕代人言情,无所寄寓,殊自不同。曹植的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社会、个人、家庭等原因,使其作品在前后期创作中,有迥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期的诗歌虽然有表现他贵族公子的优游生活的作品,但主要的还是歌唱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诗歌,由于曹丕登基,曹丕父子对曹植横加打击、迫害,不仅理想毁于一旦,并且还常有生命之虞,真是名为侯王,实为囚徒,这前后处境的迥然不同,一落千丈,激发出曹植的“千悲万恨”且“汹涌而后发”,主要抒发诗人被遗弃,受压抑,不得志于时的愤慨和哀怨,表现了不甘被埋没,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三、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
(一)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曹植是曹丕时代文学自觉的成功实践者。他在继承“风”的现实性的同时,把“骚”光艳华美的艺术美融为一体,开启了中世纪唯美主义文风趋之若鹜的探讨与追求。后世及钟嵘力挺曹植的原因正在于此。钟嵘称曹子建诗歌风格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细细品味钟嵘钟情于曹植的关键,就是“词彩华茂”与“情兼雅怨”。 的确,曹植诗歌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起点高,体质完备,因而自是“卓尔不群”。而“词彩华茂”更是子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根本所在。魏晋诗人“骨气奇高”者不乏其人,而“词采华茂”者,当首推子建。
我们认为,这种风格特征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因素决定的。曹植的诗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体现了慷慨赴难的献身精神,贯穿了捐躯为国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诉说了诗人的人生悲剧,抒发了诗人的幽怨与不平,表达了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受压抑、受迫害的切肤之痛。从而形成了骨气奇高、神采焕发的风格,也表现出情兼雅怨、慷慨悲凉的情调。如果说“骨气奇高”偏重刚健,那么“情兼雅怨”则偏于柔韧,曹植诗歌的总的风格特征正是这种刚健美和柔韧美的融合与统一。他的作品大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浑然天成,这种风格自然是集众家之长的结果。
(二)大量创作圆熟婉转的五言诗
曹植是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今存其诗八十余首,其中五言诗就有六十余首。曹植的五言诗在情感的表达和题材的使用上已经十分完美,是五言诗的一个高峰。无论悲壮、热烈,还是愤慨、哀怨的感情,他都能用五言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曹植善于运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又加以创新,诗歌开篇的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另外,曹植的五言诗还颇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因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五言诗已经圆熟婉转,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像《赠白马王彪》《白马篇》《杂诗》《七哀诗》《野田黄雀行》等。
(三)对汉乐府的发展和创新
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歌的转变是个漫长过程,但曹植的出现,使这个过程发生了质的飞跃。如果抛开乐府的 “曲”和 “题”,单看 “辞”的话,曹植乐府诗基本上全是创新的,只有极少数例外。曹植乐府大变汉辞,以旧曲翻新调,不但扩大了文人诗歌的题材,而且变诗歌的质朴之风为词采华茂。汉乐府到曹植乐府的转变,也体现了文学功能由叙事到抒情的转变。可以说,没有曹植的乐府诗也不可能奠定他“建安之杰”的文学地位,对汉乐府的变革为这个过程作了最好的注脚。正像萧涤非先生指出的:“汉乐府变于魏,而子建实为之枢纽。……汉乐府采之里巷,质朴鄙俚,情趣天然,子建则多所寄托,而使乐府带有浓厚之贵族色彩,完全变为文人一己之咏怀诗!”今存曹植的诗歌作品中,乐府体诗占一半还多。这表明诗人与曹操、曹丕一样,都很重视从汉乐府特别是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由于着意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但是,曹植学习汉乐府并非仅仅因袭汉乐府,而是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学习中求创新;他继承了汉乐府特别是乐府民歌的精神意蕴,而同时又以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去加以改造,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多有创造,从而使乐府诗发生了重大变化。
著名的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明快的笔调 铺叙的语言 通过对游侠儿行为动作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体现。 《乐府解题》: “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再如 《美女篇》,反映了曹植不甘心做 “圈牢养物”、要求 “自试”的抑郁心情。诗作浓墨重彩、正面侧面地描绘了这位服饰之艳、容颜之丽、门第之高以及还有 “高义” “求贤”之德的美女,旨在说明 “盛年处房室”的不合理和 “中夜起长叹”的不得已。愈写其 “妖且闲”,就愈发增强了 “夜长叹”的力量。极写此种反差,诗歌的感发力越大,带给人的震撼力越强。把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备受曹丕父子冷落的压抑之情,借美女难嫁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寓意微妙却不露痕迹。类似的作品还有 《种葛篇》 《浮萍篇》《弃妇篇》等。
(四)高超的语言技巧
在建安时期的诗人中,曹植对诗歌语言的要求最为严格。“质素也如秋莲,擒藻也如春葩。”(《前录自序》)这是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提出的语言标准,而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也确实达到了这一标准。历代的一些评论家似乎都只看到了曹诗“词采华藻”的一面,而忽视了他“质素也如秋莲”的一面。事实上,曹植诗歌既具有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绮丽优美的语言,又具有《东门行》率直朴素的语言。他的大多数游仙诗和《美女篇》、《名都篇》等诗的语言属于前者,文彩缤纷、流丽富瞻;他的《七哀》、《喜雨》、《野日黄雀行》等诗的语言则属于后者,不假修饰、朴实如话。这种语言风格与诗歌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正是曹植运用语言技巧的高妙之处。曹植非常讲究诗歌语言的韵味,所以,他十分注重语言的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他喜用对仗这种整齐匀称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音调明朗,声韵谐和,读来自有意趣。
另外,曹植诗歌创作还为后代诗人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后代的诸多诗人都自觉地模仿学习曹植的诗,从中吸取艺术养料,以丰富他们各自的诗歌创作技巧。有的学习曹植谋而布局的章法;有的诗人甚至借用或化用曹植诗句,将之融合在自己的诗作之中。总之,曹植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确实有着重要的地位。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可以相信,曹植的诗歌将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光耀千古。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李宁,《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3] 刘亚奇,《三曹诗歌创作异同及其成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钟嵘,周振甫译注:《诗品》,中华书局,1998年。
[5] 裘锡圭《神乌傅初探》,《文物》1997年第1期。。
[6] 周勋初《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见《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