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2012年乌审旗沙漠化演变景观格局分析
2014-09-19张靖
张 靖
(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随着人类活动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人类活动业已成为导致地球表层系统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1]。特别是面积约占陆地面积40%的干旱区[2],不仅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全球20%的人口提供生计所需的生活和生产资料[3]。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4],这些地区更易于受到土地退化问题的困扰[5],沙漠化是表现形式之一[6]。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响应,进而导致干旱区的沙漠化问题[3]。景观格局分析为沙漠化变化监测和分析提供了理想的工具。景观格局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7],当前的景观格局反映了过去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8]。由于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是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的,通过景观指数量化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的特征,可以更好的理解沙漠化过程[9]。
选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行政区划,等同于县)为研究区,该旗处北方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地腹地,是中国中、东部平原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脆弱[10]。由于区域的特殊性,科学界对该地区沙漠化变化情况给予高度的关注。如:吴薇研究发现,20世纪50-80年代该地区沙漠化发生扩展,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沙漠化得到逆转[11];郝成元等则认为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沙漠化土地面积略有增加,但总体趋于稳定[12];王玉华等研究发现,2000-2006年毛乌素沙地总体上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逆转发生[13];刘静等研究发现,1990-2007年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良性转移趋势,但局部出现退化[14]。虽然,上述研究在监测该旗沙漠化变化情况有很好的结果,但研究多基于地理学的视角,采用GIS叠加分析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方法,而采用生态学视角的研究,特别是采用景观分析的方法鲜有报道。
本文以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研究该区1977-2012年近35年沙漠化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腹地,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东经108°17'~109°40',北纬 37°38'~ 39°23',面积 11 600 km2。辖6个乡镇、苏木。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8℃,年均蒸发量2 200 mm,年均降水量约350 mm,无霜期135 d。海拔高度在1 300 m。地貌类型有:波状高原、梁地、内陆湖淖、滩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黄土梁和河谷地等。土壤类型包括:沙地发育的各类风沙土,梁地上发育的栗钙土,滩地、丘间低地、湖滨低地和河漫滩等发育的草甸土、盐碱土。植被以本氏针茅(Stipa capillata Linn.)建群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为主。
1.2 数据来源
选取1977年Landsat MSS遥感图像(分辨率90 m),1987年、1997 年、2007 年的 Landsat TM 遥感图像(分辨率30 m),以及2012年HJ1-A/B遥感图像(分辨率30 m)。遥感图像以该地区地形图为底图,二次多项式几何校正,最近邻法重采样,均方根误差小于2;假彩色合成,使用ArcGIS 10.0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得1977年、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2年5期乌审旗景观类型图。景观类型划分为:森林景观、沙地景观、湿地景观、人工景观和其他类型景观,其中沙地景观又细分为:固定沙地景观、半固定沙地景观和流动沙地景观。经野外调查验证,5期景观类型图解译精度在90%以上。
1.3 景观指数的选择
为了反映乌审旗在研究时段1977-2012年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及参考一些学者对景观指数的描述[15],文中共选择了10个景观指数,包括: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边密度(ED)、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香农多样性(SHDI)、边长–面积分维度(PAFRAC)、蔓延度(CONTAG)、聚集度指数(AI)和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景观指数的计算在Fragstats 4.1中完成(计算公式和景观指数说明见表1)。
表1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公式及说明
续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审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乌审旗1977-2012年各类型景观面积见表2。乌审旗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为流动沙地景观、固定沙地景观、半固定沙地景观、低湿地景观和森林景观等。文中以固定沙地景观、半固定沙地景观、流动沙地景观面积的变化来表征乌审旗沙漠化变化情况,如图1。
表2 乌审旗1977-2012年各类型景观面积
图1 1977-2012年乌审旗沙地景观面积变化
由图1可看出:研究时段1977-1987年,该旗沙漠化扩展大幅发生,表现为固定、半固定沙地景观面积减少(分别减少363.83 km2和79.37 km2)和流动沙地景观面积增加(382.83 km2);而研究时段1987-2012年,该旗沙漠化发生逆转,即半固定和固定沙地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流动沙地景观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固定沙地景观面积增加527.65 km2,半固定沙地景观面积增加489.98 km2,流动沙地面积减少1 517.35 km2,且在研究时段2007-2012年固定沙地景观的面积超过流动沙地景观的面积。
2.2 乌审旗景观指数分析
景观水平指数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从1977-2012年这35年间,乌审旗景观发生较大的 变化。
表3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
研究时段1977-1987年,乌审旗许多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转变成流动和半流动沙地(如图1),随沙漠化的扩展,最大斑块指数升高,景观中各类型斑块数、斑块密度和边密度减少,表明一些小斑块连成大斑块,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向流动沙地景观聚集(AI和COHESION增加),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均一,多样性指数指数增加。
研究时段1987-1997年,景观变化较复杂,表现为: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景观中各类型斑块数、斑块密度和边密度增加;各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指数减少,斑块形状变得复杂(PAFRAC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趋于分散(AI和COHESION减少),固定、半固定,流动沙地景观三者之间转换复杂,但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了缓解。
研究时段1997-2012年,流动沙地景观大量转变成半固定和固定沙地景观(如图1),最大斑块指数大幅度减少,流动沙地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趋于分散(AI和COHESION减少),景观中各类型斑块数、斑块密度和边密度增加,景观中各类型斑块分布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SHDI增加),斑块形状变得复杂。
3 结论
通过分析5期乌审旗景观格局,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977-2012年乌审旗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抑制并发生逆转,变化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7-1987年沙漠化扩展期和1987-2012沙漠化逆转期。阶段一(1977-1987年),该地区主要表现为沙漠化扩展: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少,流动沙地面积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减轻。阶段二(1987-2012年),该地区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了缓解并发生逆转,但景观趋于破碎化,其变化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1987-1997年,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了抑制,虽然部分地区的沙漠化面积略有增加,但总体趋于稳定,部分地区沙漠化开始逆转;而1997-2012年,乌审旗大部分地区沙漠化逆转,表现在流动沙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小,植被开始恢复。
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地区沙漠化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12,16]。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由于大规模开荒和草场严重超载、过牧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乌审旗沙漠化扩展速度较快[17]。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双权一制”(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土地政策的推行,草场逐步分给牧民管理,过度放牧现象逐渐得到缓解[18]。同期,该地区的牲畜饲养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山羊和绵羊比例大幅度下降[18-19]。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开始飞播造林[20]和“三北工程”[11],也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减缓的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来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禁牧”等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效果明显,对该地区沙漠化的逆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3]。正是因为在这些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乌审旗沙漠化状况得到缓解并发生逆转。
[1]FOLEY J A,DEFRIES R,ASNER G P,et al.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J].Science,2005,309:570-574.
[2] FERNáNDEZ R J.Do humans create deserts?[J].Trends in Ecology& Evolution,2002,17(1):6-7.
[3]REYNOLDS J F,SMITH D M S,LAMBIN E F,et al.Global desertification:building a science for dryland development[J].Science,2007,316(5826):847-851.
[4]马义娟,钱锦霞,苏志珠.晋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1,31(6):1585-1589.
[5]VERóN S R,PARUELO J M,OESTERHELD M.Assessing desertification[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6,66(4):751-763.
[6]UNCED.Managing Fragile Ecosystems:Combating Deserti?cation and Drought[R].United Nations,New York: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2.
[7]WU J,HOBBS R.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logy: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J].Landscape Ecology,2002,17(4):355-365.
[8]TURNER M G.Landscape ecology: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Evolution,and Systematics,2005,36:319-344.
[9]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赵松乔.察北、察盟及锡盟:一个农牧过渡地区经济地理调查[J].地理学报,1953,19(1):43-60.
[11]吴薇.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研究[J]. 中国沙漠,2001,21(6):164-169.
[12]郝成元,吴绍洪,杨勤业.毛乌素地区沙漠化与土地利用研究[J].中国沙漠,2005(1):33-39.
[13]王玉华,杨景荣,丁勇,等.近年来毛乌素沙地土地覆被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08(6):53-57,199.
[14]刘静,银山,张国盛,等.毛乌素沙地17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遥感监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7):162-167.
[15]WU J,JENERETTE G D,BUYANTUYEV A,et al.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The case of the two fastest growing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cological Complexity,2011,8(1):1-8.
[16]吴晓旭,邹学勇.基于遥感与GIS的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199-206.
[17]吴波,慈龙骏.五十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扩展及其原因[J].第四纪研究,1998(2):165-172,193-194.
[18]RUNNSTRÖM M C.Rangel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 Us Sandy Land in semiarid China:an analysis using Landsat and NOAA remote sensing data[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03,14(2):189-202.
[19]吴波,慈龙骏.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发展阶段和成因[J].科学通报,1998,43(22):2437-2440.
[20]刘玉平.毛乌素沙地的飞播固沙成效[J].中国草地,1993(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