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血管病致心电图改变78例临床分析

2014-09-1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宜春脑血管病脑缺血

1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急性脑血管病致心电图改变78例临床分析

官文芳1苏亮2

1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均常规心电图检查,其中出血46例,缺血32例。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61.6%,其中出血组合并心电图异常占71.7%,缺血组合并心电图异常占46.9%,其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出血组合并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临床观察

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心电图异常。笔者收集宜春市中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检查及头颅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其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7.3岁;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简称出血组),脑梗死32例(简称缺血组);有高血压病史70例(出血组44例,缺血组26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24h内做常规床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其心律、ST段、T波、Q-T 间期等的改变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描记,记录静息状态下12 导联心电图。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了低钾等电解质紊乱的因素,同时排除心脏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及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

2 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T段的抬高和下移,T波低平、倒置和双相及各种心律失常(详见表1)。

表1 出血组与缺血组异常心电图的比较

经统计后,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合并异常心电图改变的共48例,总发生率为61.6%。其中脑出血患者46例中,心电图异常者33例,发生率71.7%;脑缺血患者32例中,心电图异常者15例,发生率46.9%。临床观察显示: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率较脑缺血高,程度也较重,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脑血管病病情稳定后3~10d心电图亦随之恢复正常。

注:与缺血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引起各种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较高,本观察组发生率为61.6%,且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脑缺血组(P<0.05)。该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从其病理生理改变分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神经、内分泌因素。急性脑血管病的脑循环障碍,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障碍,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增加,前者会造成心脏血管出现痉挛,进而引发心肌收缩功能发生异常,后者会造成心肌复极出现障碍[1]。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浆神经肽Y 明显升高,而神经肽Y 有强烈收缩冠状动脉及致心律失常的作用[2];②体液因素。急性脑血管病时颅内压增高并应用脱水剂、进食障碍等易致水、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钾、低钠、低氯等,如低钾时可出现T 波降低、U 波增高、Q-T 间期延长、ST段降低,严重时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死亡[3]; ③其他因素。血液流入脑室系统或压迫、刺激患者丘脑下部、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等,导致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不平衡,从而影响心室活动。另外该类病患者,多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的基础疾病,当出现急性脑血管病时,患者可能已经发生了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肌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病变发生从而诱发和加重了心脏病变,表现出心电图异常[4]。

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较脑缺血高,其原因可能为:①血液流入脑室系统或压迫和刺激丘脑下部、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使植物神经张力改变,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不平衡影响心室复极[5];②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或移位,脑血流量减少,造成组织缺氧,直接损害脑干心血管运动中枢;③儿茶酚胺过度释放对心肌直接毒害作用。这也表明急性脑血管病越严重,其心电图改变越明显,并且以心肌缺血性改变为多见,随着病情的好转,心电图改变亦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入院后均应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心电监护3d以上。因为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后,可导致心脏功能发生异常,而这种并发症如不能及时处理,将使病情严重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应及时检查并观察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必要时应进行心电监护。同时要积极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如出现ST段上抬或下移、T波低平、倒置即心肌缺血改变的,可予以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如出现房颤、室早等心律失常的,可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防因心律失常而猝死。因此早期发现和对症处理,并将心电图检查列为常规检查,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病情、观察疗效、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1]杨艳梅,李俊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变化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4(2):153.

[2] 许志强,周华东,蒋晓江,等.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脏的应变效应及其机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6): 391-393.

[3] 孙玉平,许建新,徐艳梅.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病89 例心电图异常及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志, 2012,7 (6):83-84.

[4]王新德.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2-343.

[5]王静安.急性脑血管病与心电图改变[J].镇江医学院报,1996,6(1):13-15.

官文芳(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内科教学及临床工作。

R543

A

1007-8517(2014)24-0041-02

2014.09.19)

猜你喜欢

宜春脑血管病脑缺血
四月轻语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宜春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