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自保政府再度刺激经济
2014-09-19
还记得李克强总理三个多月前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所说的吗?“7.5%左右”,这是总理心中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长率,左一点、右一点都是可能的,不必为此而过度担忧。但是,就在他访问英国期间,他显然修正了这个看法,他明确地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会低于7.5%!
为此,中央政府及其央行会采取更多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成长,尽管它们反复向外界宣称“微刺激”或者“定向调控”,但随着“定向降准”范围逐步扩大至股份制商业银行,各大力度的宽松的货币环境已经不可避免。
总理对经济增长率的再度“承诺”很大程度上透露出中国经济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有多么困难。中央政府原打算通过简政放权和推行混合所有制以达成“释放改革红利”的效果,但据我听到的消息,中央政府没有从地方政府那里获得有保证的回应,相反,却是“异口同声”地“指标无法达成”。
政府部门普遍地消极应付权力的下放,他们这样做可以说早在意料之中。但混合所有制没有得到来自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热烈响应却一定是超出官方计划的。官方只是计算了他们打算让度出去的那部分利益,而忽视了即使这部分利益看上去已经很大了,当它被实质性地掌握在国有部门手里时有多么低效、有多么地不赚钱。
高铁、页岩气开采、核电、电信,甚至军工,这些部门向私人资本的开放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真心的。在经历过煤炭、钢铁业近几年“国进民退”的浪潮洗礼后,恐怕已经很难再找到有实力又胆子大的民营大佬敢于涉足了。他们宁可选择投资于医院或者一些教育项目,再或者去搞养老产业、投资足球俱乐部。
总理掌管经济调整的思路已经从理想回归现实了。在我看来,定向调整、选择性地刺激政策都隐含着相当强的“想当然的计划性”,甚至包括那些所谓的传导和拉动作用。就像那段著名的让人费解的表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带给我的印象一样,我们的政府总是试图“管理经济”,而从来不愿意承认“经济是人们交易的结果,而不是政府管理的结果”。
他回归的现实是什么呢?那就是只好水多了和面、面多了加水,就是要再次面对货币政策的调整。请我的读者一定不要对政府诉诸更多的“批评”,我也绝没有这个意思,我非常深切地理解,走向宽松货币政策一定要伴随着静悄悄的舆论环境。
事实上过去几年的时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好错误地搞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不该“积极”,而应该收缩和节俭;在货币政策上应该逐步放松和大胆改革(在汇率政策方面)。人们都知道当前的货币问题直接的原因来自于“4万亿”,但应该有人认真追究一下,这些钱与其说是银行信贷创造的、不如说是政府信用担保形成的债务扩张带来的。有关这方面的话题,在这样一篇短文中无法展开讨论,但我想对读者说,货币政策实在不应该只由一个央行行长用几乎一成不变的说法解释三年之久。
也许资本市场人士仍然将信将疑,但近期A股走势已经有所反应。我坚持过去一段时间的看法,再度刺激经济是中央政府不可回避的选择,这一刺激不是中国实质意义改革的内容,它只是政治需要。对于聪明的投资者不应该对此抱以长期的信心,相反,更应该把它视为对你前期亏损的某种补偿。
也许你会认为我过于悲观,但如果我告诉你,7.5%的增长率既可以带来就业,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政府收入不陷入大幅下降的窘境,你怎么看?没有人知道八项规定和改进作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政府及其人员占有的国家财政资源,我宁可相信这样的改善收效只会非常有限。十几万亿的财政支出时刻都在发生,如果政府没有拿出大幅减少自己收入的计划,它将只能强行推动经济增长以获得收入的保证。是的,政府考虑的是自己,谁又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