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4-09-19孙布克王宝双栾申洲袁平
孙布克+王宝双+栾申洲+袁平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而当前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构建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资本投入力度以及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47-0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共1652.5万人,占黑龙江总人口比重的43%。其中农村从业人员达988.5万人。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直接促进省内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作具体的分析。
一、黑龙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一)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数量状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2008年全省人口总数为38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1706万人,占总全省人口总数的44.6%,而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总人口数已增长到38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为1652.5万人,相比2007年减少了53.5万人,比重下降到了43.1%。从2008-2012这5年间人口变动的数据来看,黑龙江全省人口总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这里面既有计划生育的影响,也有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人口的冲击,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二)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状况
根据表2显示,2008-2010年的3年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及农村男性劳动力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10年相比,2011、2012两年虽有小幅连续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显。而2008-201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面对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性。虽然从总体上看,男性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于女性劳动力,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旧式观念的变革,农村女性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社会生产活动中来,预计其从业人数还将会持续增加。从表2还可以看出,农村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劳动力主要都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不足1/3。这种过于单一的从业结构并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地区分布状况
黑龙江省目前共辖13个地市,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鹤岗、绥化、七台河、伊春、黑河和大兴安岭地区。截至 2012年末,全省共有农村从业人员 988.5 万人。其中,哈尔滨市246.5万人,齐齐哈尔市184.1万人,牡丹江市67.2 万人,佳木斯市64.9万人,大庆市 72.8万人,鸡西市35.2万人,鹤岗市11.5万人,伊春市8.9万人,七台河市14.1万人,双鸭山市27.6万人,黑河市36.7万人,绥化市21万人,大兴安岭地区2.8万人。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由于省内各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致使省内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地域不均衡状态较为明显。
(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状况
当前省内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从整体来看过于偏低。据全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调查显示,省内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4%;接受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的仅占省内劳动力总数的12.3%;在转移从业人数中,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仅占其21.4%,有相当多的农民缺乏当前市场所急需的职业技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
(五)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目前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从绝对剩余向有限剩余转变的局面,部分地区一度出现用工匮乏的情况。但从总体上来看,省内农村劳动力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已转移劳动力520万人,但仍然有近300万劳动力需要转移,省内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充分问题还将持续存在。在520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除200万人实现了长期稳定转移就业外,其余320万人基本都处在一种半工半农的兼业状态,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占转移总数的61.5%。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长期稳定转移就业,是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需要处理的重点。
二、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与完善省内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与培训应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教育要先行。针对当前省内农村经济社会的现状,在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基础上,构建与完善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在当前形势下应继续加强省内农村的基础教育,同时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到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相结合的途径上来;要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点来抓。突出职业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劳动力转岗与再就业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教育、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各个层次的职业学院进行评估,借此改变部分学校长期忽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良局面。
(二)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
为了更好的优化省内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开发拓展培训模式,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其在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减少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某些收费服务项目,减轻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同时应针对地域统筹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为促进劳务输出打下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城乡教育实现公正公平。政府财政要在原有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诸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方式来帮助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经费,政府财政在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还应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以及市场化运作来筹集所需资金,并鼓励各民间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来。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当前省内农村从业人员中大部分都从事第一产业,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以及农村可用耕地的减少都进一步降低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对此,应有针对性的优化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以往单一的劳务输出模式,进一步拓宽区域内劳务市场空间,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首先,要消除当前农村中存在的诸如“小农思想”等传统与落后的意识,要破除农民安于现状、守土吃饭的观念,鼓励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盯住市场,走向市场,要敢于投资创业,在二、三产业中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其次,在完善省内农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就业培训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方向融合发展,实现招生、培训与就业的一体化。第三,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黑龙江省农村的现状,在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还达不到从事诸如高新技术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对技术与资本要求较高的产业来吸收农村劳动力,目前来看并不容易。与之相对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黑龙江省吸收农村劳动力较快的产业,与省内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孙布克.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3] 王立波.浅谈黑龙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责任编辑:白雷]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而当前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构建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资本投入力度以及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47-0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共1652.5万人,占黑龙江总人口比重的43%。其中农村从业人员达988.5万人。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直接促进省内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作具体的分析。
一、黑龙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一)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数量状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2008年全省人口总数为38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1706万人,占总全省人口总数的44.6%,而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总人口数已增长到38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为1652.5万人,相比2007年减少了53.5万人,比重下降到了43.1%。从2008-2012这5年间人口变动的数据来看,黑龙江全省人口总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这里面既有计划生育的影响,也有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人口的冲击,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二)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状况
根据表2显示,2008-2010年的3年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及农村男性劳动力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10年相比,2011、2012两年虽有小幅连续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显。而2008-201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面对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性。虽然从总体上看,男性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于女性劳动力,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旧式观念的变革,农村女性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社会生产活动中来,预计其从业人数还将会持续增加。从表2还可以看出,农村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劳动力主要都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不足1/3。这种过于单一的从业结构并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地区分布状况
黑龙江省目前共辖13个地市,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鹤岗、绥化、七台河、伊春、黑河和大兴安岭地区。截至 2012年末,全省共有农村从业人员 988.5 万人。其中,哈尔滨市246.5万人,齐齐哈尔市184.1万人,牡丹江市67.2 万人,佳木斯市64.9万人,大庆市 72.8万人,鸡西市35.2万人,鹤岗市11.5万人,伊春市8.9万人,七台河市14.1万人,双鸭山市27.6万人,黑河市36.7万人,绥化市21万人,大兴安岭地区2.8万人。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由于省内各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致使省内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地域不均衡状态较为明显。
(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状况
当前省内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从整体来看过于偏低。据全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调查显示,省内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4%;接受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的仅占省内劳动力总数的12.3%;在转移从业人数中,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仅占其21.4%,有相当多的农民缺乏当前市场所急需的职业技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
(五)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目前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从绝对剩余向有限剩余转变的局面,部分地区一度出现用工匮乏的情况。但从总体上来看,省内农村劳动力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已转移劳动力520万人,但仍然有近300万劳动力需要转移,省内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充分问题还将持续存在。在520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除200万人实现了长期稳定转移就业外,其余320万人基本都处在一种半工半农的兼业状态,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占转移总数的61.5%。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长期稳定转移就业,是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需要处理的重点。
二、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与完善省内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与培训应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教育要先行。针对当前省内农村经济社会的现状,在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基础上,构建与完善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在当前形势下应继续加强省内农村的基础教育,同时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到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相结合的途径上来;要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点来抓。突出职业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劳动力转岗与再就业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教育、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各个层次的职业学院进行评估,借此改变部分学校长期忽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良局面。
(二)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
为了更好的优化省内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开发拓展培训模式,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其在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减少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某些收费服务项目,减轻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同时应针对地域统筹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为促进劳务输出打下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城乡教育实现公正公平。政府财政要在原有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诸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方式来帮助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经费,政府财政在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还应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以及市场化运作来筹集所需资金,并鼓励各民间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来。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当前省内农村从业人员中大部分都从事第一产业,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以及农村可用耕地的减少都进一步降低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对此,应有针对性的优化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以往单一的劳务输出模式,进一步拓宽区域内劳务市场空间,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首先,要消除当前农村中存在的诸如“小农思想”等传统与落后的意识,要破除农民安于现状、守土吃饭的观念,鼓励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盯住市场,走向市场,要敢于投资创业,在二、三产业中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其次,在完善省内农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就业培训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方向融合发展,实现招生、培训与就业的一体化。第三,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黑龙江省农村的现状,在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还达不到从事诸如高新技术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对技术与资本要求较高的产业来吸收农村劳动力,目前来看并不容易。与之相对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黑龙江省吸收农村劳动力较快的产业,与省内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孙布克.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3] 王立波.浅谈黑龙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责任编辑:白雷]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而当前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构建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资本投入力度以及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47-0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共1652.5万人,占黑龙江总人口比重的43%。其中农村从业人员达988.5万人。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直接促进省内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作具体的分析。
一、黑龙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一)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数量状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2008年全省人口总数为38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1706万人,占总全省人口总数的44.6%,而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总人口数已增长到38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量为1652.5万人,相比2007年减少了53.5万人,比重下降到了43.1%。从2008-2012这5年间人口变动的数据来看,黑龙江全省人口总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这里面既有计划生育的影响,也有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人口的冲击,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二)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状况
根据表2显示,2008-2010年的3年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及农村男性劳动力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10年相比,2011、2012两年虽有小幅连续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显。而2008-201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面对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性。虽然从总体上看,男性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于女性劳动力,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旧式观念的变革,农村女性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社会生产活动中来,预计其从业人数还将会持续增加。从表2还可以看出,农村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劳动力主要都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不足1/3。这种过于单一的从业结构并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地区分布状况
黑龙江省目前共辖13个地市,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鹤岗、绥化、七台河、伊春、黑河和大兴安岭地区。截至 2012年末,全省共有农村从业人员 988.5 万人。其中,哈尔滨市246.5万人,齐齐哈尔市184.1万人,牡丹江市67.2 万人,佳木斯市64.9万人,大庆市 72.8万人,鸡西市35.2万人,鹤岗市11.5万人,伊春市8.9万人,七台河市14.1万人,双鸭山市27.6万人,黑河市36.7万人,绥化市21万人,大兴安岭地区2.8万人。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由于省内各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致使省内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地域不均衡状态较为明显。
(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状况
当前省内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从整体来看过于偏低。据全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调查显示,省内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4.4%;接受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的仅占省内劳动力总数的12.3%;在转移从业人数中,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仅占其21.4%,有相当多的农民缺乏当前市场所急需的职业技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
(五)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目前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从绝对剩余向有限剩余转变的局面,部分地区一度出现用工匮乏的情况。但从总体上来看,省内农村劳动力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已转移劳动力520万人,但仍然有近300万劳动力需要转移,省内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充分问题还将持续存在。在520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除200万人实现了长期稳定转移就业外,其余320万人基本都处在一种半工半农的兼业状态,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占转移总数的61.5%。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长期稳定转移就业,是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需要处理的重点。
二、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与完善省内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与培训应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教育要先行。针对当前省内农村经济社会的现状,在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基础上,构建与完善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在当前形势下应继续加强省内农村的基础教育,同时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到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相结合的途径上来;要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点来抓。突出职业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劳动力转岗与再就业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教育、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各个层次的职业学院进行评估,借此改变部分学校长期忽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良局面。
(二)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
为了更好的优化省内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开发拓展培训模式,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其在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减少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某些收费服务项目,减轻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同时应针对地域统筹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为促进劳务输出打下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城乡教育实现公正公平。政府财政要在原有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诸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方式来帮助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经费,政府财政在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还应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以及市场化运作来筹集所需资金,并鼓励各民间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来。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当前省内农村从业人员中大部分都从事第一产业,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以及农村可用耕地的减少都进一步降低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对此,应有针对性的优化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以往单一的劳务输出模式,进一步拓宽区域内劳务市场空间,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首先,要消除当前农村中存在的诸如“小农思想”等传统与落后的意识,要破除农民安于现状、守土吃饭的观念,鼓励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盯住市场,走向市场,要敢于投资创业,在二、三产业中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其次,在完善省内农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就业培训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方向融合发展,实现招生、培训与就业的一体化。第三,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黑龙江省农村的现状,在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还达不到从事诸如高新技术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对技术与资本要求较高的产业来吸收农村劳动力,目前来看并不容易。与之相对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黑龙江省吸收农村劳动力较快的产业,与省内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孙布克.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3] 王立波.浅谈黑龙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责任编辑: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