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3D打印存在哪些差距
2014-09-18罗军
罗军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目前全球3D打印行业差距都不是很大,“小而散”的状态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存在,其次是规模效应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可以说,3D打印这个行业外面看起来一片火热,业内却比较寂寞。四处都是市场,看得见,却摸不着。
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3D打印技术什么都能够做,但是,最适合做什么?最佳的应用市场在哪里?大家都倍感茫然。要不然,我们就不会在各种场合,向大家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吉他、打印电子琴、打印飞机……所以,有识之士一致认为,3D打印缺乏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去年11月底,带着这个问题,我率领中国3D打印代表团一行19人访问了欧洲,与德国EOS、比利时Materialise、鲁汶大学等业内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展开交流,得到的答案与我的判断基本吻合。这次美国之行,我们应邀访问了美国全球最大的三家3D打印公司Stratasys、3D Systems、美国Ex One,以及康奈尔大学、Drexel大学等科研学府,与他们交流和分析,再次印证了我的判断。3D打印技术不是一项替代性很强的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还需要精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
当然,中美不同的地方也非常明显:
一是美国3D打印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原始创新方面基础雄厚,每年都有很多发明专利不断产生,占据了行业技术前沿的制高点,而我们总体来看还是被动式的搞科研,实行的是跟随战略,没有机会在创新上取得突破。
二是美国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比我们多得多,无论是几家大的企业,还是科研单位,他们每年的科研投入一般不少于两三千万美元,而我们全国投入到3D打印行业的科研经费也不会超过一千万美元。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基本规律。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对于3D打印这项新兴技术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并没有真正的投入,还是持有投机的心理在培育和发展3D打印产业。
三是规模差距拉大,美国几家主要的3D打印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四五亿美元,而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两千万美元。
四是美国企业在材料等核心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而国内基本上还依赖进口。
中美在3D打印领域的差距,是我们本次考察预料之中的。只是,还需要关注他们是否已经在应用方面取得突破。由于我们的工业化没有完成,导致我们的产业基础落后,人才落后,科技水平落后。我们在新技术的研发与培育方面,尽管国家已经实施了“863”计划,但是,我们的科技体制严重滞后,申请科研经费依靠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拿到研发经费的并没有真正搞研发,想搞研发的却申请不到经费;很多课题成果流于形式,缺乏原创性。其根源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体系。
如何缩小这些差距,我认为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是要坚持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建立健全在3D打印核心领域攻关的人才体系,引进全球化的研发人才,特别是在3D打印与材料、3D打印与信息技术、3D打印与精密制造的结合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我们的科研经费要确保重点,严格按照市场化的法则公开透明执行,对成果要有一套规范的验收体系,同时要严格遵循知识产权保护;二是要将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相结合。与美国和欧洲比较起来,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庞大的市场。当前,我们面临非常艰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3D打印技术作为传统制造技术的一次变革,从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引领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果3D打印技术不能与我们的传统产业结合起来,那么3D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将可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