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挣扎越悲剧——一位富豪的困局
2014-09-18张庭宾艾经纬
张庭宾+艾经纬
张庭宾,中华元(国际金融)智库创办人,曾先后参与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先后任编委和副总编辑。
艾经纬,第一财经日报《财商》主编助理。
艾经纬(以下简称“问”):您提到中国富豪面临的困局,有哪些典型案例吗?
张庭宾:关于这个困局,有一个最典型的人物。某大都市一位曾经身家近百亿的富豪,他的产业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房地产,有一个项目主要在上海郊区,二三线城市还有两个项目;第二块是钢贸产业,他是靠做钢贸起家的;第三块产业是煤炭,在内蒙古有两个煤矿,两个煤矿价值几十亿元人民币;第四个产业是做奢侈品。
问:有点多元化的味道。
张庭宾:2012年年初,我和他会面时,依据我们中华元智库对这些产业进行的深入分析,向他提了一些建议。
我们认为,房地产方面,泡沫已经相当严重,最佳投资期已经过去了,一些地区房价会下滑。当然,不排除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有反弹的可能性。但整体而言,对房地产市场不再看好,需要考虑如何变现,防止资金被套进去,因为一个房地产项目周期短则二至三年,长则三至五年,要避免想撤的时候来不及了。而当时他的项目还在继续,还要追加一二十个亿元的资本。
问:煤矿也是个大问题。
张庭宾:对!煤炭行业,由于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煤炭产业也不被团队看好,建议他将煤矿尽快变现。
这里有两大方面原因:其一,由于中国经济的衰退,对于煤矿等能源的需求量会下降。同时,美国油页岩革命比较成功,美国又在推行乙醇汽油,美国的煤炭价格在下滑,美国对煤炭需求量在下降,价格也比中国便宜得多。将来美国煤炭出口到中国,中国的煤炭价格会被压低,煤炭行业将来会面临困境。
第二,在中国按照宪法规定,煤炭等矿产资源归全民所有。但后来因少数权贵与地方政府合作,实质上,将矿产资源变成了权贵资产,这是不合理的。当经济上行周期,老百姓可以勉强过活,矛盾还算缓和。一旦经济下行周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愈加严重时,政府必须要进行社会变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维持社会稳定,就要靠利益再分配,将权贵占有的国有资源进行全民的分配共享,以避免社会矛盾激化。把矿产资源从权贵手里收回是迟早的。因此,当时我们明确建议,趁煤炭行业仍处市场高位,把煤炭卖出,至少两个中卖掉一个,是比较明智的。
问:这个富豪本人怎么看?
张庭宾:很遗憾,他没有听进去。其实房地产、煤矿至少要变现一半。
问:现在煤炭跌到坑里了。
张庭宾:是的,后来煤炭价格跌得很厉害。2012年年初,春节前后,焦炭指数价格在2140元/吨,2012年9月最低跌到1290元/吨。这跌去的首先是利润,然后就是亏损。现在煤炭行业全行业亏损,不仅很多企业家老板损失惨重,鄂尔多斯、神木等煤炭城市,由于煤价大跌,导致房价大跌,区域经济已经崩溃了。
问:他还有一块钢贸业务,也很惨淡吧。
张庭宾:至于钢贸版块,当时建议非常明确:聪明的民营企业把钢厂卖掉,国有企业则考虑把部分产能迁往海外,在铁矿石生产地或者欧美消费地附近建厂。因为面对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和发展动力盛极而衰的趋势,在新的发展动力形成之前,受到猛烈冲击的行业里,钢铁行业首当其冲。
我们过去拉动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铁公鸡”——铁路、公路、基建。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是具有周期性的,会出现顶峰期。中华元智库研究团队分析,在2010年年底中国的基建已达到顶峰。
问:2010年?
张庭宾:早在2010年10月,中钢集团举办了一个面向国内钢铁企业家的论坛,本人受邀发表演讲,主题是关于钢铁业未来走势。现场发言时,我已明确提出钢铁业的顶峰周期已经到了,明智的做法是开始压缩产能,提高供应链效率。特别指出了,现在是小型私营企业卖厂的最佳时机,大型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考虑向海外迁厂。
问:向海外搬迁?
张庭宾:把钢铁企业向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等钢铁资源丰富的国家搬迁,将产能转移一部分出去。因为未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向“经济区域化”转变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将成为受益者,中国则是主要的受损者。而且,这也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过去,将澳大利亚出产的铁矿石,运到中国生产钢铁,制造成冰箱后再运至美国。在航运成本低、中国劳动力廉价、中国土地和环境资源价格极低的情况下,是有利可图的,的确可行。
但现在与当年相比,石油价格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三十美元涨到现在的一百多美元,中国劳动力价格、土地资源都大幅度上涨,此时,这种做法已经不经济。
最合理高效的方式应该是:澳大利亚产出铁矿石后,就地加工成钢铁,然后运到墨西哥,制成冰箱等商品,投放到美国市场。或者将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运到墨西哥,在当地炼钢加工生产出商品,进入美国。
问:当时业界怎么看您的观点?
张庭宾:卖厂迁厂建议,大部分人不愿意采纳,甚至觉得是耸人听闻。但是,唐山的一位老板听进去了。他在2011年一季度把手中的两个钢厂都卖掉。当时螺纹钢的价格是在4800至5000元/吨左右,基本上处于最顶峰,卖在了最高价格。后来钢铁价格一路下跌,2012年9月跌到3200元/吨,很多钢厂老板苦不堪言,甚至资金链断裂,唐山就有不少钢企倒闭了,这位老板退得成功漂亮,他最轻松,全世界到处飞,去寻找新的赚钱机会。他原来的那些钢铁业老板朋友们现在(以下文中的“现在”“如今”都指的是2013年9月)都苦不堪言,要么已经破产,要么苦苦挣扎。
问:回到上海这位富豪,他还有个奢侈品行业。
张庭宾:是,你可以想象他的钢贸业会怎样?我们建议他做空螺纹钢以对冲风险,他也没有听进去,损失不小。
在奢侈品行业,他买了一艘豪华游轮,做奢侈品代理代销。我们其实很不看好该行业。因为虽然当时奢侈品在中国风头正劲,一时无两,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不少人做奢侈品都尝到甜头。但是按照我们的理念,当一个行业红火到极盛,大家都赚钱,圈外的人都羡慕的时候,尝试进入就已经晚了,反而到了考虑退的时候了。endprint
问:具体怎么考虑?
张庭宾: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未来三至五年,中国经济要探大底,它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都要深。因为那些是别人的危机,我们只是受点影响,这次则是自己的危机,是我们过去三十年动力机制的盛极而衰,由于我们内部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还有各种资源的严重透支,都使得危机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
问:经济危机会波及社会稳定?
张庭宾:在这种靠透支民力、国力和未来的发展模式下,原有的强势利益集团通过蚕食剥夺社会公共财富,各自跑马圈地、快速发财暴富,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贫富分化,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早已超过0.5,已经把美国都抛在后面,在全球首屈一指。在西方国家中贫富差距最大的美国,它的基尼系数也才0.45。
未来中国社会,一定会进入社会财富的重新再分配阶段,由原来少数权贵外资占有了大部分新增财富,并剥夺社会公众大量财富存量的状态,转而进入确保财富分配更加公平,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向维持生存底线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当社会没有更多增量财富时,只有对储量财富进行合理再分配,否则,中国13亿人为了生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稳定危机。由此推断,奢侈品市场或者豪华消费肯定就会被牺牲掉,换言之,奢侈品在中国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
问:十八大之后,奢侈品难卖了。
张庭宾:是的,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主席上任之后,首先要求政府改变作风,对于公款高档烟酒、奢侈品消费进行遏制和打击。奢侈品消费一落千丈,最典型的比如茅台酒,从高峰的时候一瓶2000元,跌到了1300元左右。贵州茅台(600519)的股价也由2012年7月的266元跌到了2013年9月的133元,跌去了50%。
问:听下来,这个富豪的产业布局都撞墙了。
张庭宾:针对他的情况,我们提出的建议总体是:房地产市场应变现一部分,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房价会更坚挺,优先变现二三线城市房产;对于煤炭行业,最好卖掉一个煤矿,收回前期投资,获得收益,巩固财富;钢贸要做套保,做螺纹钢的空单,库存量和套保量持平,甚至可以适当加做空单,带一点投机色彩,既是套保又有做空的盈利模式;奢侈品也不建议增加投入,可以果断退出。
但他都拒绝采纳,作为一个身家近百亿的大企业家,却对战略智慧咨询非常吝啬,不愿意拿出一二十万元的咨询费,后来我们团队就没有再跟进。现在他的情况据说已经非常困难了。
问:他为何拒绝呢?
张庭宾:这位富豪很有典型性。当时,他之所以不能接受我们的意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惯性思维。中国的早期富豪都是白手起家,他们善于把握机会,一路拼杀过来,意志坚定且很自信,坚信自己的成功路径,不轻易相信别人的判断,即使认为对方说得有道理,仍旧抱有很大的质疑。
他们之前相信并依赖政府,财富积累也是依靠政府的矿产、土地资源等的分配。如果你告诉他们政府将来靠不住,他们会想我凭什么相信你。这也是一种路径依赖。
我有一位浙江的企业家朋友,他拥有三四家上市公司,他有过这样一段精辟论断:未来中国将会有很多富豪变穷、被淘汰。最根本的原因是被自己打败。他们过分自信,沉醉在对过去成功的沾沾自喜中,拒绝倾听建议,无视新变化,不愿意主动改变。而被淘汰的富豪恰恰就是这类人。
问:还有什么原因呢?
张庭宾:第二个原因是他们重视政府关系,轻视趋势判断;重视个人享受,轻视战略谋划。他们为了请重要官员吃饭,在北京一顿可以吃一二十万元,送礼百八十万都很正常,你看现在哪个贪官倒下,不是千万上亿的身家。这在过去也有合理性,因为政府手握大权,土地、矿产都是政府官员分配,官员就是财神爷。他们不知道,现在不一样了,政府能分配的资源越来越少,胃口也越来越大,土地财政越来越难以保障,如果说过去政府养肥了很多房地产商,今后,政府因为土地财政难以维系,可能要牺牲房产商,所以现在再和政府官员走得太近,也许并不是好事情。
还有就是,很多富豪为自己花费非常大方,一瓶酒几千上万,奔驰宝马不过瘾,还要买游艇、私人飞机;一套红木家具可以上千万。但是就是不愿意在知识上,在趋势预判上,在战略谋划上花钱。这种情况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明显。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家这方面意识最强,会好很多。
殊不知,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将探大底,财富将收缩,政府关系靠不住了。这时候,面对全资产配置的挑战,面对新的做空财富模式,必须依靠真正能洞察全球金融市场和中国宏观趋势,能够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战略谋士,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问:那么,怎么能找到真正的战略预测家呢?马云就很不相信经济学家。
张庭宾:是啊,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对于未来感到迷茫,想找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参谋,但这个时代鱼龙混杂,“专家”太多,往往被人称为“砖家”;教授往往被人称为“叫兽”。他们不知道谁有真本事,谁值得信任。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家,如马云,也对经济学家嗤之以鼻,说“企业家听经济学家的话要死一半”。
马云现在说这个话有点“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的阿里巴巴这几年的确不需要宏观战略预测家。因为在宏观经济探大底,企业商业利润急剧萎缩,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非常省吃俭用的情况下,网络直销极大地降低了销售成本,压低商品价格,而大受欢迎,迎来了爆发性增长。马云成了神话,已经忘了刚开始创业的十年是如何的艰难。不过话又说回来。阿里巴巴一家神话般地崛起,其是以牺牲了千百万家传统商业为代价的,是以整个商业营业额大幅缩水为代价的。
马云的路别人很难走得通。中国富豪中大多数还是从事传统的制造业、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他们的产业和身价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很大,在未来与经济探大底,乃至经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很难像马云那么潇洒,所以他们如果也要学马云那样洒脱,会输得很惨。
在马云说了那一番话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市场观察家都沉默了,因为要反击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我却给马云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他是有影响力的人,不能用随意的一句话将所有人都打倒,否定了中国金融战略预测业,也让急需宏观战略参谋的企业家们更加不知所措。
当然,在鱼龙混杂、滥竽充数的环境中,如何甄别谁有真本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要求这个老板本身有眼光,有甄别能力。至于具体的甄别技巧,一要看他立场是否独立,如果他代表某些利益群体,他往往会涂脂抹粉;如果他是从金融市场里直接赚钱,或者拿工资的,你要小心会不会成为他所在机构的对手盘。二要追溯他过去的宏观经济趋势和金融市场预测是否正确,如果他以前的预测大多是错的,或者说根本就不敢跟你说他预测过什么,那就不言自明了。
过去的预测是否正确,是检验战略预测能力的最好镜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