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剧李樯:“小人物”的淘金梦

2014-09-18

新青年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化局小人物孔雀

1992年李樯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被分配进入战友话剧团担任编剧。在话剧团的两年中,他没得到任何和编剧有关的工作内容。1994年,李樯离开了部队,转业回了老家,被分到安阳市文化局,工作内容是写地方戏曲——豫剧。

在旁人眼里,文化局工作是个挺好的差事,可是他却说那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工作半年后,他不再去上班,也没辞职,处在一种彷徨中。父母觉得他不务实,好高骛远。

他试着说服自己接受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变得麻木,就经常去朋友的茶馆看别人打牌,从早看到晚。和朋友吃饭聊天,人家目标明确:努力赚钱、等待提拔、升官,过更好的物质生活,但这些都不是他关心的内容。

他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只觉得通往未来的路断掉了。尽管每天也会看书,但却一直处在沮丧、茫然中。

那两年,他也试着写小说和散文,曾给市里的一家杂志投稿,却杳无音讯。这一度让他怀疑自己。后来他和朋友去了杂志社,发现那封信都没撕开。编辑看到文章后,觉得不错。可他心里却有了阴影,他不知道“写得好”这句话里是不是带了很多交易的色彩。后来文章登出来了,可他内心的荣誉感已经被这个过程毁灭了,他再次陷入到虚妄和自我怀疑中。

有一天,母亲的老朋友来访。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骑着自行车,戴着狗皮帽子,把一沓极厚的稿纸递给他,一个八九万字的剧本,全部用毛笔小楷眷写。

老人坚信自己的心血定会是个伟大的剧本,之所以找他,因为他是从北京回来的,又在文化局做编剧,一定有非常好的资源,可以帮着把剧本推荐给导演。

老人的出现吓到了李樯,他问自己:“老人的现在会不会是自己未来的一种征兆?执著于与想象中的风车斗争,丧失了现实的成功与欢乐。”他恐惧成为那样的人。这也让他下定决心辞职。

1996年,他重回北京,成了真正的北漂,没有房子、没有户口,在一家报社当编辑。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舍弃或者付出给予他慷慨的回报,反而让他饥寒交迫。

近一年的时间,他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进入编剧这个行业。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题材,只要有机会就写。一年后,他辞去报社工作,帮人当枪手写过几集电视剧,接过剧本合约写分集提纲,拿到一点预付金后,就没了下文。

他曾为一个中医世家写树碑立传的电影剧本,可是剧本写完了,钱却被中间牵线的人骗走。1998年,他的运气低落到极点,一年没赚一分钱,住在一个特别差的房子里。曾去找一个朋友借钱,朋友让他在楼下等,一等几个小时,再没返回……

不会电脑,不会外语,除了写之外,他实在没有其他技能,可是现在就连写也让他产生了怀疑。因为没机会让自己觉得行,也没人认为自己行。此时,已经是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第七个年头,他觉得自己留在北京等于虚度年华。

1999年深秋,落魄的他坐上了北京到安阳的临时加车,决定返回老家。因为是临客,所以总是要停下来给其他列车让道,原本七八个小时的路程居然坐了十几个小时。车上几乎都是民工,他突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我们都是被生活湮没的人。”

尽管现实很残忍,但是他还是心有不甘。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以编剧自居,总得有部作品。不管这个作品能不能被拍成电影,他要自己一定去完成它,也算是给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折腾一个交代。

回到安阳后,李樯对父母说:“北京太喧嚣了,我回家是想安静的写东西。”

就这样,他开始写起《孔雀》。

只是他不承想,就是因为这部他想为自己多年来的“瞎”折腾埋单的剧本,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名导演开始向他抛出橄榄枝,顾长卫导演将该剧本搬上了银幕。2005年,电影《孔雀》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

《孔雀》声名鹊起之后,李樯作为编剧才转向职业化。2006年,他开始创作《立春》,花了五个月时间完成剧本,又捧回了诸多桂冠。2013年,由他执笔的剧本《致青春》,又使得赵薇成功转型打入导演界,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有人说,他作品里的角色都是小人物,卑微,经常遭遇挫折,但却怀揣理想,执着,不肯轻易放弃。正如他所说:“生活再不堪、再不容易,如果命运没有安排你死的话,一定是有你活着的意义。”

这大概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今年,他与许鞍华导演再度联手,即将推出新作《黄金时代》,用他的笔触讲述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短暂而耀眼的一生。对于黄金时代,李樯的理解是“未到来的”和“已逝去的”。

对于已逝去的,我想正是他一朝成名前的那段漫长路上所遭遇的痛苦煎熬,就像他后来所说的:“人要有担当痛苦的能力,才能享受幸福。”

对于未到来的,我想正是《立春》中所表现的让“每个人仿佛都一夜之间春心荡漾”,就像美国的黄金时代来临时,每个人,不论卑微,都挥着锄头要去淘金。

猜你喜欢

文化局小人物孔雀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