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海:与非洲姑娘携手跨国姻缘
2014-09-18沈黎明
沈黎明
异域邂逅,中国小伙结识非洲姑娘
刘桂海今年38岁,20多岁从部队退役后,就在远洋捕捞船上工作,随船去过世界许多国家,其中最多的是非洲沿海各国。他所在的大型远洋捕捞船上,有一些外国水手,为了能和他们很好交流,刘桂海下苦功学习英语,很快学有所成,能与他们顺畅交流。
2006年,刘桂海所在的捕捞船来到肯尼亚作业,工作一段时间,就要靠岸补给,此时已身为大副的刘桂海,经常上岸采购物资。他常去当地一家大型超市买东西,次数多了,便和超市里两名导购员熟络起来。一天刘桂海又上岸采购,偶遇刚下班的两个导购员,俩人身边还有一位姑娘,她们向刘桂海介绍:“这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琳达!”“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朋友刚介绍完,琳达就微笑地与刘桂海打招呼,她的热情、开朗,一下感染了刘桂海,几个人便聊起来。琳达是大学生,知识面挺广,对中国有所了解,交谈中问了刘桂海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刘桂海都一一作答,两个人非常谈得来。此后刘桂海采购之余一有时间,便和几个人聚会一次,交往中他从两个导购员那里知道,琳达刚20岁,是个善良而且极为孝顺的姑娘,对父母和弟妹都很好。
不久船舶补给完毕,要出海了,琳达特地到码头为刘桂海送行,分手时俩人都有点依依不舍,相约保持电话联系。渔船出海,一走就是三四个月,分别的日子里,刘桂海发现自己对琳达萌生了思念之情,每当夜晚休息时,琳达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就会浮现在脑海中,总也挥之不去。
或许是非洲人豪爽的性格使然,刘桂海的船再次靠岸补给时,琳达首先袒露心声,她告诉刘桂海:分别的日子里,自己生平第一次尝到了相思的滋味,每当想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都会情不自禁流眼泪。随后琳达略带羞涩的表达了对刘桂海的爱意,俩人确定了恋爱关系。爱情的力量是无限的。一段时间热恋后,琳达明确表示愿意跟刘桂海去中国,刘桂海问她:“你为什么愿意跟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琳达回答:“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爱你!”
冲破阻力,“黑女孩”做了中国小伙新娘
“我要娶一个非洲姑娘!”当刘桂海和父母说起和琳达的恋情后,犹如一块巨石投进静怡的湖水中,立即激起轩然大波,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儿,母亲和他的两个姐姐、两个妹妹首先坚决反对:“中国什么样的姑娘没有,你非要娶一个外国媳妇,还是个黑人,人家的生活习惯能和咱们一样吗?今后的日子能过到一起吗?再说了,生了孩子要是和她妈那样黑,那可咋整!左邻右舍还不指指点点当成了笑话!”与此同时,一些亲戚朋友也纷纷劝刘桂海慎重考虑,有的说:“在咱农村,你娶回个‘黑媳妇,那不成了一大新闻,走到哪都会吸引人的眼球,成为人们议论的谈资,到那时你受得了吗!”有的说得更直白:“她一个非洲人,要是过不惯咱这农家生活,到时一甩手回国了,你岂不鸡飞蛋打”!刘桂海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力虽有思想准备,可没想到会这么大,他和琳达的恋情一度压力重重,备受煎熬。
值得庆幸的是,刘桂海的父亲虽是个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却非常开明。有了长辈和家人的认可,刘桂海和琳达的恋情迅速升温,一年多的交往后,2008年冬,琳达随刘桂海漂洋过海来到庄河,与他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结婚那天刘桂海家热闹非常,不仅亲朋好友全都来看他娶回的“黑媳妇”,十里八乡知道消息的乡亲们也都争相来一睹非洲新娘的风采,整个婚礼进程中笑声、掌声不断,喜气洋洋。
结婚后,琳达一边努力学汉语,一边学做家务、农活。聪明能干的她,没多久便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语,同时学会了做中国菜,包饺子,以及种玉米、土豆、喂猪、喂鸡等农家活儿……生活中她对刘桂海父母非常孝顺,每天早晨起来,见到公公婆婆都会先问声好,然后帮婆婆做饭,收拾家。晚上则经常烧热水给老两口洗脚。刚开始,刘桂海父母非常不好意思,那时琳达汉语听、说还不太好,他们就让儿子用英语告诉她:“我们的脚太脏,还是叫桂海给洗吧!”琳达一听立即笑呵呵回答:“干嘛非叫桂海洗,我不一样吗?您们就把我当做您亲闺女,闺女给爸妈洗脚那不是应该的嘛!”一句话说的刘桂海父母心里暖暖的,一个劲儿直点头。刘桂海父亲跟很多亲友说:“琳达进这个家之前,我没想到她会这么孝顺,没想到能和我们相处得如此融洽,对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儿媳妇,我们老两口非常满意。”言语中充满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满足感。
婚后稍微适应中国生活后,为了减轻家里生活负担,琳达便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刘桂海通过各种关系在庄河市内两所小学找了份做英语老师的工作。她生活的刘卧龙屯离庄河市区近20华里,为了工作方便,她特地学会了骑脚踏板摩托车,每天一大早便沐浴着晨曦去上班,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上,她那风风火火的身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常常引人驻足观看。一个月后第一次开工资,琳达立即从一千多元收入中拿出200元钱,给公公婆婆每人100元,让他们零用,买些喜欢的东西,公公婆婆坚决不要,她马上不高兴:“你是我的中国爸爸、妈妈,我的亲人,我孝敬您们是应该的!”从此每个月她都如此雷打不动。
2009年9月,随着一声明亮的啼哭,刘桂海和琳达的爱情结晶来到这个世界上——琳达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安琪,小生命的到来,为家中带来极大欢乐,刘桂海父母整天高兴的合不拢嘴。坐月子时,刘桂海母亲对琳达呵护备至,精心照顾,婆婆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琳达都牢牢铭记在心,一天她真诚的对婆婆说:“妈,您今后别叫我儿媳妇啦,按照家里女孩儿的排辈,就叫我老闺女吧!”
共同创业,中非夫妻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琳达不仅开朗孝顺,还是个很有思想和肯付出的人。孩子满月不久的一天,她对刘桂海说:“长年在海上作业,一离家就几个月,太辛苦,你英语不错,不如我们自己创业,办一所外语培训学校,教小孩子英语!”“办学校,教英语?现在庄河市内已有不少英语培训学校,而且有的都办了好多年了,咱们现在做能行吗?”“能行!我在小学当英语老师时发现,中国人学英语太注重写,而不注重说,很多孩子一张嘴总是磕磕巴巴,我们如果在说这方面下功夫,加上我是说英语的老外,一定能行!”听了琳达的话,刘桂海觉得琳达说的有一定道理,同时明白,这件事她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于是俩人达成共识,刘桂海辞掉远洋捕捞船员工作,夫妻一起创业。很快,刘桂海办好所有手续,租好教室,俩人成立了一所“宇阳外语培训学校”。endprint
白手起家创业谈何容易。学校挂牌后,首先面临招生难问题。外语培训在当地已不是新鲜行业,家长们送孩子学英语,首先看重的是学校的名气和口碑。虽然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琳达是学校最鲜活的招牌,但由于人们不了解,报名者寥寥无几,到设定的开学日期,只招到十几名不同年龄,且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这样按招生简章规定,就要开初、中、高三个级别的班。显然,这样琳达要分头上课,自己辛苦不说,成本会很高。面对此情,刘桂海不免有些犯愁,冒出延迟开班,甚至打退堂鼓的想法。可琳达坚决不干,她理解丈夫的心情,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一开始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现在社会已经国际化了,很多地方需要英语,只要我们按照设想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琳达的话深深打动了刘桂海,他更为琳达的眼光和信心折服。就这样,学校准时开课,尽管有的班级只有两三个学生,琳达也一丝不苟的认真上课。
为了尽快扩大生源,课余时间,琳达就陪刘桂海到市区各个学校门口和繁华路段发传单。刘桂海劝琳达:“你上课太累,好好休息,这件事我一个人做就行!”琳达不答应,幽默地回答:“我一个黑老外,往那一站就是活广告,加上会说中国话,一定比你一张张发传单效果好,吸引人!”当时琳达刚生完孩子,体重有近160斤,一段时间忙碌下来,整个人一下瘦了30多斤。刘桂海看着十分心疼,一次朋友小聚,几杯酒下肚,他表露出愧疚之意,一旁的琳达赶紧宽慰丈夫:“没有事,这算啥,我瘦了,身材更苗条,人也更漂亮了,这不省了减肥钱了吗,多划算啊!”一句话说的几个朋友忍俊不止。
除了想方设法招生外,琳达还在讲课上下功夫。她给初级班小孩上课时,从不干巴巴讲述,总会以非洲人特有的热情,根据教课内容,做出夸张又风趣的表情或动作,寓教于乐,每每引得孩子们笑声不断,有的还一边乐一边模仿,课堂上始终充满欢声笑语。她的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受孩子欢迎,很快一个个说起英语来小嘴叭叭的,从不打怵。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都特别高兴,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很多人都知道了“宇阳外语学校”的名字,知道了琳达这个教学有方的洋外教。
中国有句老话说“辛勤的付出总会有收获”。琳达和刘桂海的坚持与努力终于赢得回报,随着口碑相传,学校招生数量逐渐增加,现在“宇阳外语学校”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每期招生规模都在百人以上,越来越红火。
如今,刘桂海和琳达已把学校视为夫妻事业上的结晶,琳达说:“现在中国人都讲‘中国梦,我最大 的梦想是,把学校办好,多赚点钱,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让公公婆婆、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不过琳达还有一个最大的“中国梦”,她希望早日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她的理由很纯真:“我爱中国,想永远生活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丈夫、孩子、公公婆婆、亲戚朋友和学生,以及许多爱我的人……”我们祝愿琳达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祝愿刘桂海、琳达这份跨国姻缘永远甜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