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工程”:与改革民生有关
2014-09-18舒炜
舒炜
习近平主导“京津冀协同”,李克强主导“长江流域经济带”,一北一南。那么,两个“一号工程”进行得如何了呢?
8月2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在中国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披露了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人选的消息,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张高丽担任。
此前,外界长期对这个领导小组保持关注,因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是习近平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也被视为习近平执政后经济改革的“一号工程”。至此,这项“一号工程”进入了快车道。
总书记“一号工程”的缘由
跨过河北省涞水县蘧家磨村东头的一条马路,就是北京房山区郑家磨村,那里是蘧家磨村民们多年来艳羡的对象。
“这边饮水靠打井,那边自来水通到户;这边护林苗木补贴一亩才300元,那边3500元;这边每月养老金55元,那边涨到了350元;这边村支书月工资400多,那边1200多……”一路之隔,恍若两个世界。蘧家磨村的村民们每次谈起路东的人家,总不免唏嘘。
“你加一把锁,我勒一道绳”——行政壁垒多,市场分割多,关起门来搞发展多,区域协调顽症常受诟病。8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京津冀协同发展》文章,内容直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天津政治学院一名教師向廉政瞭望记者表示:“北京、天津、河北三者之间的关系,向来微妙。因为北京和天津、河北‘争资源、争项目,曾有位天津市长为此曾专门给中央写信,说北京这么发展,对周边产生了强烈的‘空吸现象,天津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回忆,“建设部曾搞过一个‘大北京规划,目的是将北京从大城市病中拯救出来。当时曾在廊坊开过一个会,邀请京津冀三地的领导参加,结果除了河北省一个副省长外,京津两地没有一个市级领导去。”
直到2004年,在国家发改委推动下,三省市达成了相互合作的“廊坊共识”,但却被坊间称为“只说不做”,进展缓慢。十八大之后,京津冀之间的关系终于起了质的变化。
去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前一周,习近平则提出,京津冀要“抱团”而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是三根绳,要拧成一股绳,凸显京津冀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2月2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上,也以7分14秒的时长,报导了习近平提出的这一新国家战略。不久,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这一战略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则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义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张高丽的“使命”
紧接着是一系列动作。张高丽开始在河北、天津等地频频调研,指出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环境生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3月25日在北京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提出,应建立常态化的“京津冀市长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共谋发展和平等协商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三地不少干部认为,京津冀三地的地方官中有两个副国级领导,身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高丽曾在天津主政多年,由他出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可谓众望所归。这体现了中央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决心,将会啃硬骨头、动利益,甚至会涉及三地“割肉之疼”的利益调整。
这是继2000年的“西部开发领导小组”,2004年的“振兴东北领导小组”之后,国务院成立的第三个以特定区域发展为指向的“小组”,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少在国务院的机构序列上已获得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同等的战略地位。
三地之中,河北省的反映最为迅速,接连出台了三个区域一体化相关的文件,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将河北的角色定位成“服务的角色”与“崛起的角色”。该省多个市县亦在为京津冀融合奔走,或专题培训或对接招商。“北京的专家们可小赚了一笔,据我所知,有的一个月下来讲课费就有数十万。”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对廉政瞭望记者开玩笑说。
北京市则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李士祥牵头的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委书记郭金龙到通州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要把这里建设成为京津冀发展的“桥头堡”。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更是曾在一天之内,跑了400多公里进行专题调研。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曾开玩笑地说,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太胖了,周边的其他城市太瘦了,要做出一个具有整个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群。
“其实,还得围绕北京。”接近河北省决策层的一名人士称。7月31日,河北党政代表团到北京考察,双方签署7项合作文件。8月6日,天津党政代表团来北京考察,双方签署了6项区域合作协议及备忘录。北京和张家口还搭档申办2022年冬奥会。
但这里面,仍有博弈和取舍。河北沧州市渤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强就说:“去年北京曾提供227个项目供我们选择,大多是化工、建材类项目,考虑到污染,最后全部放弃。”
总理压阵“黄金水道”
4月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3天后,李克强在重庆调研长江经济带建设,被媒体解读为这标志着李克强的“一号工程”浮出水面。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从种种迹象可看出,李克强对长江经济带极为重视。当天被李克强召集到重庆参加座谈的国务院正部级以上官员达13人,除重庆市委书记、市长外,长江经济带十一省市中另外10个的省(市)长也全部到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较为少见。
其实,2012年12月,李克强十八大后的第一次基层调研,就是在江西九江召集长江沿线部分省份及城市负责人参加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在那次会议上,他提出:打通长江这一“黄金水道”,培育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使社会更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而李克强上任后首个力推的新型试验区是上海自贸区,放在当下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实质上正是长江流域经济区对外开放的龙头。长江上游的重庆、下游的上海,中游的武汉,是十八大之后迎接政治局常委考察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
去年7月,习近平考察武汉新港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两个月后,李克强批示:“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实际上,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地都希望抓住这一机会,分享政策红利。浙江省发改委曾专门向国家发改委恳请将浙江纳入长江经济带。果然,在新一轮规划中,浙江被纳入。另外,此前的规划设想把上海、武汉和重庆作为三大航运中心,南京也力争航运中心的地位。
处于长江上游的四川,正在积极推进一批长江经济带重大交通项目。“如果把长江经济带看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四川就是开篇之作。”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打了个比方。
观察人士分析,京津冀经济圈和长江流域经济带,作为新一届政府6个区域战略中,仅有的写入4月政治局会议的两个战略,都代表着执政党的意志。在具体操作层面,习近平主导“京津冀协同”,李克强主导“长江流域经济带”,一北一南。创建深圳经济特区,是当年邓小平经济改革的“一号工程”;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是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承继老市长汪道涵改革思路的“一号工程”,这些都被列为国家发展大战略。
廉政瞭望梳理发现,这些领导人在地方执政时的“一号工程”,有个显著特点——多和改革有关,多是民生工程。
2004年秋,李克强出任辽宁省委书记。寒冬腊月,他深入到条件最差的抚顺市莫地沟棚户区,目睹了近千户居民用一个厕所,排百米长队到一处供水点运水的场景。临走时,他对当地干部讲:“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群众搬出棚户区,这要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
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公布了用3年时间全部改造棚户区的实施方案,实际上,仅用了一半多的时间,这个问题就基本得到解决。
山多、地少、水缺是贵州基本省情。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在担任贵州省委书记时,曾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将水利建设列为“一号工程”。他力推《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的出台,还曾打了一个生动比方,“这是一个帮助贵州挖穷根的规划,更是中央给发展慢的贵州‘吃偏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