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世界会好的

2014-09-18

贵阳文史 2014年4期
关键词:张艺谋商业文章

这期杂志讲述了张艺谋先生的故事。以世俗的衡量标准,张艺谋无疑是成功者,就个人努力程度,他也值得我们敬佩。但有意思的是,张艺谋拥有极为罕见的极度紧张型人格,仿佛随时会失去拥有的一切。另一方面,大众也未给予这个一代大导演以一致性的尊重,时有对他本人和作品价值观的批判。对张个人,这或许有失公平,但对于时代而言,公平在于张艺谋这样的既有规则的受益者,不再可能赢家通吃。

也许你读了这篇封面文章会加深对此的理解,一个家庭属黑五类的人,“抓住头发丝那么细的机会才到今天”,工具化是他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张艺谋自己说,“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所以,文中那个主动拿着工具颜料挨家挨户给村里所有的门画上毛泽东像的插队青年和后来那个商业大片的缔造者和更晚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其实是同一逻辑的不同变相。

他每次都能迎合政治和商业的需求,但他不再赢得广泛性的尊重。不是张艺谋变了,而是时代变了。大人物不再予取予求,你必须拿出让这个时代增色的东西来才行,就像乔布斯的iPhone和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推荐理由】评论张艺谋,人人都来说。最近,张艺谋新片《归来》公映一个多月,票房迫近3亿元大关,有关评价是“好口碑持续发酵,成为迄今为止最卖座国产文艺大片”。查看了一下有关信息,所谓“好口碑”,是指国内外影评界有关的评论,基本是肯定的。

《归来》为什么上座率高?一个主要原因是,影片刚公映不久,就在国内媒体上发生了一场政治意味浓厚的激辩。起因是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归来>戳中你的十大泪点》,并在微博向全中国发问“你看了吗”:“《归来》前日首映,两天票房已超5000万。张艺谋导演,严歌苓原著,它讲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妻子永远去车站接丈夫,丈夫永远陪妻子等待‘自己归来。它没有《英雄》等的大场面大制作,却直达人心,让观众潸然泪下。”

这种推广引起一些人的不满。5月28日某网站发表司马南的文章《不合时宜的<归来>》。此前,他曾在微博感叹:《归来》“太压抑了,太黑暗了。”接着,6月3日源自香港亚洲新闻周刊转入国内网站刘浩锋的一篇文章,标题十分耸动《电影归来:以揭露的名义渲染丑恶摧毁主流价值》,文章长达近1万字,火药味十足,引起媒体一片哗然。五十以上年纪的人,马上想起1965年姚文元的那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还有人会想起更早时候的《评<红楼梦研究>》。

有趣的是,正当网上纷纷猜测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时,6月5日,《人民日报》副刊版刊出署名尹鸿的文章《张艺谋:三十年归去来兮》,全面肯定《归来》,认为是张艺谋在不成功的商业大片探索之后,“一种电影人文关怀的重新找回”。 国家级媒体相互完全对立的评论,其中的背景让人浮想联翩,也激发起更多观众的好奇走进了电影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艺谋商业文章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张艺谋的抠门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张艺谋归去来兮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