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4-09-18宋维峰
宋维峰
(中国刑警学院 警犬技术系,辽宁 沈阳 110034)
【德育美育】
跨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宋维峰
(中国刑警学院 警犬技术系,辽宁 沈阳 110034)
全球化使跨文化交流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主体并不处于平等的地位,西方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将其文化观念传播、出售到世界各地,对中国的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面对此此种情况,我们要促使大学生建立文化自觉,更要积极地建设我们的校园网络文化。
跨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文化自觉;网络文化建设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文化的边界也变得漂移不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在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世界范围内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弱化。今天的人们被暴露在一个各种文化相互交错的、互相碰撞的时代,然而参与文化交流的主体并不处于平等的地位。很明显,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毫无争议的西方霸权。西方文化无孔不入,从物质到精神方面包罗万象,几乎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发现西方文化的影子。这种情况冲击了各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甚至是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尤其是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霸权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是一种以符号形式进行的非暴力的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手段,如今指霸权国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将本国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及相关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落后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进而让他国接受其思想及意识形态,以此来达到本国的战略意图和利益的国际霸权行为。文化霸权的扩张以经济、政治硬实力为基础,利用现代传媒为手段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自20世纪中叶,在全球化旗帜下,一股新的国际资本扩张力量开始出现,它建立于全世界贸易网络的早期文化结构,是殖民主义体系的继承者,由少数强有力的、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并利用其他国家居民的领土发展而来。全球化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狂暴的、充满活力的结构化过程,其中,个人、商业公司、政治组织积极重新安排与重组政治权力的领域,为自己获取竞争的优势,竞取不断稀缺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新兴的贸易市场和更大的利润。全球大最的媒体公司,比如,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影响巨大,这个以美国为基础的私人公司,通过跨国有线、卫星网络、因特网来生产和分配信息。他们在超过30个国家建立广播局,24小时连续的新闻播报覆盖了全世界150亿的听众。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角度,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特别是从美国价值观优越论的立场出发,将西方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视为全球普遍化的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是高级的,其他的则是低级的,其出路和归宿将是与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认同。”[1]
在此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席卷中,年轻的大学生无力抵抗,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好感。现实生活中,《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老友记》、《实习医生格雷》、《犯罪现场》等都是大学生成为网上追求的美剧,学生从美剧中了解到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待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自觉地受美剧价值观的影响。美国的好莱坞在电影产业中占支配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大片式的影响力,借助娱乐业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中国的青年学生目不暇接,为其折服。现代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也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几乎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在商家、媒体的宣传下,显得尤为热闹和重要。相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表现得很冷淡。肯德基、麦当劳、卡拉OKKTV、桑拿浴、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皮尔·卡丹、XO、人头马……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某些阶层中风行,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丧失,并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西方消费思潮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在购买商品时都以购买外国货特别是美国货为荣,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为时尚、高品位的表现,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这些不顾个人消费能力的行为,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使人际关系世俗化,侵蚀着社会风气。
本质上,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宣传和打包出售,许多青年人不顾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及具体国情,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并对西方政治观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价值观念上西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使得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已有广泛影响。这种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生活就是享乐的价值观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道德观带来挑战。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淡化。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三、要健全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
虽然大学生作为正在形成中的知识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成才,但学校绝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系统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之外的空闲时间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要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要重视教育和娱乐功能,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对大学生增加人生经验、扩大知识面、加快成才步伐的影响,都是教育功能的体现。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努力做到使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校园文化是个动态系统,这种动态性决定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呈现较大的开放性,加之他们处于青春期,生命力旺盛,对新事物极为敏感,对娱乐活动感兴趣,因此,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3]
网络是现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设备,甚至有些学生坦言,自己一天没有网络就好像无法生存一样。所以,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利用网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能再仅仅照搬课本知识或根据个人经验获取德育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授课。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一些好人好事,感动中国、给中国正能量点赞等节目平实感人,能以非常亲切的方式给学生的思想与心灵进行洗礼。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更新、多的德育教育内容,实现德育信息的现代性和实效性,更能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下载视频,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纪录片,做幻灯片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具趣味性以及多样化,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提高了说服力,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响力,可以说网络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校园的网络系统要很好的监管,因为网上的内容鱼龙混杂,有好的也有坏的,要尽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负面的东西屏蔽掉,让学生接触到干干净净的网络空间。教师给学生以“以学生为本”的关怀,既可以采用课下谈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有主题的集体活动或者远程教育的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者。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学,教学的主体都不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是成为信息的主动获得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育者和被接受者,他们也可以成为网上德育教育内容的发布者,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传播的目地所在。
[1]方世南.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4):63
[2]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3]叶亮.浅析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沈阳医学院学报,1998,(2).
G641
A
1674-9324(2014)36-0250-02
宋维峰(1979-),男,公安部警犬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