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2014-09-18刘选民
刘选民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学校与社会】
基于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刘选民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被证实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论述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职教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把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瞄准产业发展动向,立足企业需求,通过深度合作来提升培养质量,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我们高职教育的追求。
一、校企合作的形式与现状
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二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同时学校学生为企业进行简单的生产服务,三是企业为教师提供锻炼实践的机会,四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五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并为老师提供培训,六是学校与企业实施订单培养或成立冠名班,七是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八是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和专项经费,九是校企联合开发教材或产品并进行科技攻关,十是校企按股份制联合办学,校企形成董事会、联席会等形式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建立专业学院、产学园区等形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协议书签订了不少,但就校企合作实施情况来看,还是很不理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停留在点上,一些专业还没有较好的合作企业;二是浮在面上,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尚未有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三是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四是相对于专业数量,深度合作的优秀企业不多;五是如何与大中小微企业合作未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二、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的原因
校企合作效果不佳,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未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心有余力不足,学生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可总结为,一是狭隘的本位思想,双方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这就必然落入一厢情愿的陷阱,难以真正形成有效的合作。二是过分的利益考量,企业作为创造利润的组织,过多地考虑从校企合作中得到多少好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对校企合作的利益期望值过高,总是想着能从企业获得资金、设备支持,或是企业能尽可能多地接纳学生实习,提高就业率等。三是合作发展的眼界不宽,看不清长远发展与企业合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长远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超前思维,总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看待合作,这就必然造成合作不能深入。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和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学校的多样要求的不到满足,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三、现代职教体系下的校企合作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说是该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校企合作的基本含义是具体的院校与企业开展的特定项目的合作,解决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开发、学生实习实训、专兼职教师培养聘用、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等问题。就目前校企合作现状而言,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更重要的还是要迎难而上、协同创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素质高、技术好、技能强的人才。
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除了首先建立校企双方的信任之外,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专业群建设与岗位群的对接。衡量专业建设是否真正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接,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上,另一方面最终要看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要深入研究本专业群所辐射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尤其要重视各个专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技术工种。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产业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明确培养目标。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专业设置标准,实现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上有效对接,提高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其次是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融合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三是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共建团队。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编写教材,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技术革新与新产品的研发,真正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与流动的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团队,形成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局面。第四是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融为一体。在可能的条件下,学校的实训基地尽量做到仿真企业的生产流程,实训基地既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又承担着师生的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融合。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进行深度的融合,形成有力支撑,既要和大型企业合作,又要和小微型企业合作,尤其是要和接受大多数毕业生的中小企业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只有将校企合作不断推向深入,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落实“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1]侯济民.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6).
[2]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李德海.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4]周应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 [N].中国教育,2009-11-21.
[5]李秀萍.对高校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1,(5).
G712
A
1674-9324(2014)36-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