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小学语文的学习方式
2014-09-18林英敏
林英敏
(福建省漳浦龙成附小,福建 漳浦 363200)
如何转变小学语文的学习方式
林英敏
(福建省漳浦龙成附小,福建 漳浦 363200)
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出台,已经引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它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凸显“语文素养”这一主题,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加以融合,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语文课堂成为教师阅读分析课文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学习模式。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出台,已经引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它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凸显“语文素养”这一主题,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加以融合,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的新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语文新课堂教学的特征
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是针对学生来说的,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都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此就不一定明确。创新型课堂则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即个性心理需求)包括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的明确定位,对自己将来的生存技能需求的自我确认等。对此,不但要求学生需要明了,教师也要了解得很清楚;教师的教学目标(社会人才需求),不但教师要了解,学生也要了解得很清楚,无论是道德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认知目标、思维目标,都是如此,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师生地位的平等性。创新型语文新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再不能只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要心中有学生,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服好务,要正确对待学生那些基本正确但不大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格式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要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原先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
3.教学成果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主体的改变,其中就包括教学成果的变化。教师是主体,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一切,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学生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学生需要的和不需要的……总之,这样的教学成果就成了教师所希望的那种模式。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业基础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拘一格的。
二、语文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对话式。对话式语文教学就是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将对话主体各方面视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学过程,实现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师生对话。是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和看法等,不再是以前传统的教师一个人包办替代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权和自主权,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②文生对话。通过人对课文的理解和批判展开,真正实现对话式课堂教学的目标。③生生对话。将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新建立起来,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2.探究式。学生为满足自身的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必须采取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大量精华,但是同时又充满了探究的渴望,而不希望被人简单地告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去主动发现真知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课前准备。如开列书目——中外文学名著、现当代文化名人的小说散文、优秀报刊、主要网站和网页,并给时间促成学生阅读。②整合教材。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典型材料,创新型课堂的教学过程需要灵活地使用这些材料,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材。③选定探究对象。例如抓住热点问题,教师以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对社会生活深切感悟,打破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相接壤。在课堂上引进时代的活水,吸引着青少年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融入社会、交汇人生。④设计生动活泼探究方式。⑤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获取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⑥鼓励学生发表探究成果。传统教学中的关心答案对错的做法是没有什么创新意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独抒己见、不囿于定论。
3.讨论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事先确立课堂讨论的内容。(论题或话题的提出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所以就有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开发学生独特的接受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讨论话题——相近或相似的观点,让学生去讨论。有讨论,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讨论可以产生思维的火花;讨论可以取长补短,使观点更为准确,使论据更充分,使论说更严密;讨论可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观摩课、示范课都成功地运用了讨论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G623.2
A
1674-9324(2014)36-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