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语调查分析
2014-09-18李兰兰
李兰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026)
流行语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于某一特定区域而在某些社群甚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口语交际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一种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语言现象”[1]。它具有时效性、区域性、生动活泼、易传易变等特征,反映社会生活变化,传递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取向与动态[2]。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都或多或少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快速、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正如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所指出的“凡是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不表现出来,就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交际作用”[3]。
青年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有生机、最不保守的社会群体,无疑是使用和传播流行语的中坚力量,这是由青年人追求自我,勇于创新的固有特点决定的,如夏中华所说“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也与语用群体的原创意识和能力有关……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主体青年一代,比中老年人更具有创造想象的广度与奇异度。”[4]校园是年轻人最为密集的区域,其特殊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等内容为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而一些别具特色的校园语言也折射出现代校园文化的某些特征,反应了青年学子们特有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校园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变体,遵循着语言发展的规律。Richard Hudson认为语言变体是“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5]。语言变体包括地域变体(即地域方言)和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社会方言就是由于人们的地位、职业、文化程度等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内部所经常使用的语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6]。校园流行语作为社会方言的一种,由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使用,多带有知识性、谐趣性和前瞻性的特点[7]。并且,因为校园流行语具有区域性,使得处于这个区域外的人难以理解其含义,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校园用语,比如“觉皇”指嗜睡的人、“白骨精”代表白领骨干精英、“恐龙”是很丑的女生等等。
校园流行语的外在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有单个词语或短语,如“晕”“汗”“愣”“土人”;有句子,如“有没有搞错?”“Who怕who啊?”“偶是一个很内秀的人”;有民谣,如“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有改编的诗词,如“酒醉不知归路,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除了中文之外,还有用英文、英汉夹杂以及数字等形式表现的,如“BT”“BS”“小 case”“我 T(踢)你”和“I服了U”等等。校园流行语中以词语形式出现的占绝大多数,这与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关,即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处在经常变动之中[8]。这也和词语自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如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模糊性,并且简练、形象、生动,容易记忆,用起来简洁明了、琅琅上口。
为进一步分析校园流行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研究它产生的原因、来源、学生对它的态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它对汉语的影响等方面,我们通过网络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对流行于当前大学校园的词语进行调查分析,并试图寻找出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网络调查和校园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受试对象为国内某重点高校。我们首先进行了网络调查,通过校园BBS发贴收集校园流行语,广泛征集到一百多个校园生活中出现的流行词汇。然后,在小范围学生中开展意见征询活动,确定出60个比较常用的流行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专业等;(2)选出自己常用的校园流行语;(3)对校园流行语的态度、理解力;(4)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及对汉语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所学专业和在校时间长短可能对结果有所影响,我们选择了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发出问卷80份,收回有效答卷78份,其中本科生38人,硕士生40人。
二、结果统计、分析和讨论
(一)校园流行语的分类
这次调查中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校园流行词语,根据其不同属性大致分为六大类:
(1)表示称呼或名称的:偶、哥哥、姐姐、美女、帅哥、老板、大虾、大侠、玻璃、猪头、恐龙、青蛙、土人、特困生、灭绝师太、东方不败、菜鸟、鸟人、贱人、小强、小白、觉皇、白骨精、后起之秀、油条、偶像、天才、海龟、海带、LP、LG、BF、GF等。
(2)表示形容他人的:恶心、牛、强人、牛人、酷、白痴、(强)悍、老土、傻逼、汗、有病、爆好、变态、烂、傻样、猥琐、无聊、龌龊、帅呆、蛋白质、弱智、神经病、根号2、很PP、BT等。
(3)表示心情和态度的:郁闷、晕(菜)、酷(毙)、奋特、照、爽、汗、愣、烦不烦、搞笑、恐怖、狂吐、狂晕、崩溃了、伤心啊、去死吧、无聊、龌龊、烂、爆好、高恶、有病、鄙视、表酱子、一般般啦、I服了U、小case、OLD、Faint、BS等。
(4)表示动作的:闪、搓饭、搞掂、扁、顶、跷课、挂科、煲电话粥、灌水、泡茶、刷卡、洗胃、充电、学习文件、包装、找寄托(考GRE和TOEFL)、考研、考托、考级、考 G、(我)T(你)、PK、Q 我、call我、copy、584等。
(5)表达语气的:哇噻、靠、shit、fuck、切、TMD等。
(6)还有一些可以和许多形容词连用的带夸张色彩的程度副词:“巨、爆、奇、狂、n”等,常见搭配有“巨搞笑”“爆精彩”“奇难无比”“狂郁闷”等等。
在这些词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郁闷”“靠”“晕”“搞笑”等表示心情和态度的词语,以及“牛”“强人”等一些评述他人的词语(见表1)。“郁闷”“靠”等词语的流行从一定角度反应了青年学子的心态。面对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多数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大学校园同样如此。广大学生不但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还面临着就业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他们内心困惑,因此“郁闷”排在第一位也就不难理解。而“靠”是模仿港台影视剧中的台词,隐藏了某些粗俗的色彩,变得较为中性,适应了文明和发泄的双重需要。因此这些词语的流行是广大学子紧张学习生活中释放压力,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表1 使用频率最高的校园流行语(前10位)
(二)学生对校园流行语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从整体来看,学生对校园流行语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比较高:完全和部分能接受的人数为7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4%;完全和部分能理解的有75人,占总人数的96.1%。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调查结果存在着细微差异,表2显示完全能接受校园流行语的本科生比例(28.9%)远低于研究生(57.5%),这可能是因为本科生进入大学校园的时间相对较短,校园流行语对他们的影响还比较小。但是,很少有学生不能接受校园流行语,这说明此类流行语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从学生对校园流行语的理解程度(表3)中可见,92.2%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能够完全或部分理解校园流行语的意思。如此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率表明校园流行语在校园的传播有着广泛深厚的基础。
表2 学生对校园流行语的接受程度
表3 学生对校园流行语的理解程度
(三)校园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这些词语之所以能在校园里流行,我们分析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由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青年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决定了青年对语言的制造与流行比中年、老年群体有着独特的天赋”[9]。现在的青年人大都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精神上追求自由,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又有一定的从众心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青年学子大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这种共性使得大家很容易彼此理解,使用一些时尚的语言也容易沟通。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4.1%的同学认为使用校园流行语便于和同学交流。
其次,语言是活生生的东西,有自己的生命力。一种语言形式能够流行,必定有其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随着新知识新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也加快,青少年更崇尚简洁、方便、快捷,在语言表达方面,也突显出快节奏的风格,迫切需要缩短表述时间。很多流行语听起来简洁幽默,有张力。这种简洁、方便、快捷的特性满足了青少年求简心理,越来越受到青睐,所以是校园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中,有多达69%的同学做出了这种选择。
(四)校园流行语产生的来源
语言和艺术一样都来自于生活,而校园流行语,其来源自然也和生活息息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校园流行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网络文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文化中产生的一些语言在大学校园中尤为盛行。学生们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网络论坛中经常使用一些个性化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特点鲜明的词语容易得到网民的共鸣和仿效,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另外,网络交流的方式与口语表达的方式相近,多用短小精悍的词句,有时也掺杂着一些流行的国骂甚至粗俗的语言,如“东东”“美女”“偶”“3166”“PK”“TMD”等等。这些网络常用语听起来时尚前卫,有时带有一定趣味性和调侃味道,易被大家接受并广泛使用,因而成为校园流行语的一部分。调查中,78%的同学认为网络语言是校园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另外,校园流行语和网络用语常常互相借用,一些琅琅上口的网络语言迅速渗透到校园生活中成为流行语,同时一些校园流行语也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发展成为网络语言。
2.基于校园生活
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区域,它以其独特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内容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语言文化景观。在这个“社会方言岛”上,学生们的言语态度、言语交际方式别具特色,一些个性鲜明的语言来自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结果显示,54%的同学认为大量的流行语来自校园生活,如“卧谈会”表示寝室熄灯后大家躺在床上聊天;“搓饭”指大家不去学校食堂吃饭而一起去饭店吃饭等。另外,由于受所学专业的影响,专业术语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学科范围,广泛运用于日常口头交际中,如:
(1)内存:计算机术语,指电脑内部存储信息的容量。一般用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如:他内存不够。
(2)n:本来是数学符号,现在用来表示很多或者形容程度“很”“非常”等。如:我都等了你n个小时了。
3.地域的影响
由于受学校所在地的影响,一些方言也进入校园成为校园流行语,甚至有时还被赋予新的或特殊的意义。比如所调查的大学处于合肥地区,当地人用“照”表示“可以”“行”,这个词也被广泛用于该校园,如:“一起去吃饭吧?”“照!”再比如上海方言“钩牢”表示保持住了某种状态,“走脱了”是“死”的避讳语,在上海地区的一些校园里我们可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次考试我钩牢了,没有一门挂科的。”“这次英语考试我是肯定走脱了,作文才写了两行。”在调查中,42.3%的同学认为校园流行语受到地区方言的影响。
4.大众媒体的影响
媒体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大众传媒方式,它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在校学生最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大众媒体给大学校园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以及各种信息的同时,大量新词酷语也随之渗透到校园里,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一些另类表达方式被青年学生所推崇并加以效仿,如来源于娱乐节目《超级女生》的“玉米”“凉粉”“粉丝”等,来自于影视片中的“小强”“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做人要厚道”“顶你个肺”等。有40%的同学认为大众媒体是校园流行语的来源渠道之一。
5.外来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文化和西方文化。随着信息、通讯、传播手段的日益便捷,外来文化给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它们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从文化知识到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港澳台及西方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为校园流行语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调查中做出这种选择的学生占32%。如来自香港的“爽”是目前大陆青少年的常用口语,含有带劲、好极了、感觉不错等意思,2014年春晚舞台上的一曲《倍儿爽》又一次极大推动了这一词语的广泛接受和使用。另外,英语里一些常用的小词(four-letter word)也常被学生挂在嘴边,如:copy、shit、fuck等。这些词语的流行与港台和西方文化对内地的影响分不开,也是特定历史时期青年人对外来文化好奇、模仿等心理的外在表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而校园流行语中也一定会出现更多的陌生面孔。
(五)校园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
近年来校园流行语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语言工作者的关注,对于它对汉语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有专家认为这种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污染,是对民族语言的戏谑和反叛。更有甚者认为这种语言是垃圾和病毒,不是语言发展的正确方向。诚然,校园流行语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有些表达显得粗俗怪诞,甚至有人将这种口头表达应用到规范的作文、墙报、书信和课堂里,成为主流的一部分。对于这种趋势确实需要加以纠正和反对,但是,一种语言的存在和流行,必有其原因,如果不加区分一味地棒杀是不可取的。“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应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10]。校园流行语不仅反映校园生活和青年学子的思想文化,也反映着时代对校园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校园流行语属于一种亚语言现象,这种现象在语言发展中一直都存在,并且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大家所使用。另外,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应得到适当的引导,比如对校园流行语中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有反叛行为,学生们的求新求异、特立独行都是正常的,只要度过了这个发展中的危机时期,有了较强的分辨能力,自然就不会这样了。调查中,29%的同学认为校园流行语是对汉语的丰富,17%认为是一种污染,28%说不清楚,20%觉得对汉语没什么影响。这种结果反应出广大学生对于校园流行语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大争议,说明他们也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盲从。还有同学解释说,这些非常规的校园流行语是我们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它只是特定年龄、特定范围的特定表述。因此对于流行语的流弊,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压制。正如陈原指出,“语言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11],校园流行语也是如此。
三、结语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有着自身的规律。通过对校园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各方面对校园生活的影响,从中也透视出青年学子特有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展示出他们特有的精神风貌。另外,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它也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会在大浪淘沙的岁月长河中剔除沙砾、去伪存真,留下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来丰富汉语词库。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5-130.
[2]温珍琴,刘善权.逆向变异流行语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80-82.
[3]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206.
[4]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流行的基本理据的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2):89-96.
[5]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9.
[6]王振昆,谢文庆.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05.
[7]杨文全,杨绪明.试论新词新语的消长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1):101-110.
[8]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209.
[9]郑欣.流行语:双重视野下语言现象研究[J].青年研究,1999(10):9-15.
[10]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6.
[11]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