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编写热之审视
2014-09-18张欣金玉梅
张欣 金玉梅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际是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利的加强,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并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各地也竞相出现一股校本教材编写热潮。但是,当前校本教材编写热的无序低水平状态需要我们加以审视。
1.编写观念目的曲解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之后,各地展开了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作为校本课程重要载体的校本教材被竞相效仿。很多地方开发校本教材只是为了响应上级教育部门的号召或者为了自己学校的声望影响,功利性思想掺杂其中,而忽视了校本课程的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根本理念。这种功利思想下的校本教材往往仅作为观摩展示的成果,开发之后就被束之高阁;或者在传统“课程即教材、课程必教材”的惯性狭窄思路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样的校本教材定位必将偏移,作为统编教材的补充,因没有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延续统编教材的工具性价值取向而沦为其附庸品。
2.编写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中小学校本教材的体制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于校本教材的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开发、审定、监督及评价的管理体制没有落实。体制是校本教材有序发展的基石,这方面的薄弱必将导致其无序的发展。首先,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决定方和实施者,学校没有组织人力研制相关的质量标准以及实施程序,整个开发和管理实施过程都很随意,相关的物力财力也没有跟上。而作为监督和评价者的教育行政部门,更是不作为,对学校的成果考查也流于形式,甚至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这样的政策导向严重消解校本教材的价值意义。
3.编制主体水平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材开发是学科专家处于霸权地位,教师没有发言权,更无权利参与,基本置身于教材开发的外围。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现了编制主体的基层化,赋予一线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的自主权。然而,长期的隔离状态使教师缺乏教材自主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编写的过程和原则更知之甚少。而且,虽然一线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往往理论水平不足,缺乏全面的视角,且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教材编写培训,所编教材不能着眼于学校、学生、学科的特色发展,失去校本教材的价值依托,很容易受旧有课程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使教材异化为考试工具。
二、校本教材编写热背后的利益机制分析
1.决策者:教育部门往往追求政治利益
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响应国家教材多元化和校本课程的鼓励研发政策,追求自身的政绩,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视为教材的编写,视教材多元化为“多本化”,不顾当地学校的条件是否允许,将校本教材列为考评学校的指标之一,而且考察的是完成任务“量”的多少,而非“质”的优异。同时,作为上级监督和评审部门,却没有相应给予学校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技术资源的支持,特别是观念系统方面的支持缺乏。
2.开发者: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出现了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潮流。而对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效来说,校本教材无疑是能直观的、短期见成效的、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最具说服力的载体,因此,无论是从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还是紧跟时代潮流方面,校本教材都是最好的表现,它无形中已成为人们衡量校本课程实施深入与否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交流和展示校本课程成果,很多学校不惜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校本教材以扩大影响,甚至有些学校单纯为了提升学校的名气和影响而编制校本教材。这种功利主义趋向的教材显然没有考虑是否秉持以生为本理念、是否体现本校特色,开发出的教材往往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只能作为一种成果展示,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3.开发与实施者:教师处于一种利益冲突的尴尬境地
教师不仅是校本教材的主要编制主体,而且作为校本教材的最终实施者,当然会有更加深刻的利益体会,甚至处于一个尴尬、进退两难的利益冲突境地,往往教师这个双重主体挣扎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本身可能并不具备校本教材开发的能力,然而在职称晋升等利益的驱动下,教师会努力参与。另一方面,涉及到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共用冲突,因为校本教材在内容选择、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方面与统编教材有异甚至冲突之处,教师会担心学生短期内的成绩下降,也相应影响自己的工作前景,从而舍弃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
4.受众:学生的教育性利益被消解
一切“以生为本”是校本教材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处。校本教材本身就是为了弥补统编教材内容滞后、形式呆板的不足,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而建设的。而实际开发中,学生却处于弱势边缘地位,作为校本教材开发最应关注的利益主体,其应享有的教育性利益因校本教材价值功能的消解而被剥夺,总是湮没在其他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之中,以致出现教材无人、无主体的异化状况。而且,在其他主体对统编教材及考试成绩的强调下,作为发展中的不成熟个体,学生自己也没有认识到校本教材的价值和对自身发展的长远意义。
三、治理教材编写热,构建良性的利益驱动机制
1.实施恰当干预,提供政策和物质条件支持
政府的政策引导对校本教材的发展和走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在保障其他主体的利益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首先,政府的恰当干预是在政策导向上,校本教材的良性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所作为,建立相应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引导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发优质的校本教材,并引导家长以及学生对校本教材的理性客观认识,理解校本教材的价值意义,以及对学生长远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其次,政府要在行为层面上为学校提供各种支持,包括物质、技术资源以及相关专业指导培训的人力资源。
2.准确价值定位,建立教师研修和激励制度
学校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应从学生的个性需求出发,同时考虑资源和经费等现实条件,准确定位校本教材的编写目的,始终不能偏离学生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主体的发展,既保障学生的个体利益,也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其次,学校应建立教师研修和激励制度。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将科研纳入计划范畴,把科研工作量转化为教学工作量计算。在初始阶段,可通过一定的外部奖励保障教师个人利益,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积极性。随着科研促进教学的深入,教师则会逐步转为内驱力驱动,持续有动力地投入校本教材的开发。
3.走向研究者角色,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校本教材的开发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逐步走向研究者身份。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待教材有自己的想法,既看到统编教材基础性、科学性的优势,又要正确对待其僵化、机械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围绕学生问题或兴趣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与统编教材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使校本教材真正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此外,教师应积极研究学生,了解学情,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发展性,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使学生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对教师来说,校本教材的编写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4.实现资源共享,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
校本教材的开发并非局限于本校的课程资源,而应充分利用校外各种有价值的特色资源,鼓励学校间特别是区内或类似学校的合作和资源成果的共享机制,并实现学生、家长、专家以及校外人士的多主体参与。另外,校本教材的发展还需要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质量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作为导向和依据。在专家的引领下制订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校本教材质量标准,实现校本教材开发的高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准则需明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周期,完善相应的实施程序,建立贯穿教材开发和使用全过程的循环评价机制,引导校本教材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春平,范蔚.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4).
[2] 孙娇.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3] 龙安邦.中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困境与出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6).
[4] 蔡伟,高钗.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教育研究,2006(2).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