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014-09-18阮云张安
阮云 张安
摘 要要让科学探究真正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使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应该建立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探究式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探究过程的实效性原则、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原则和知识形成的发展性原则。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科学探究活动引入到日常教学中。然而,我们发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科学探究的方向,往往失去了教学目标而只是注重所谓科学探究的形式。要让科学探究真正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使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评价体系。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探究式教与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为引导探究性教与学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科学探究式教学与教学评价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并通过学习使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教育评价是教育系统中依据教育目标,对教育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因此,评价是一个落实、审查并修正教育目标的完整过程,能有效改善教育进程。一般来说,教育评价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和交流协调功能。而课堂教学评价则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运用可操作的手段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实现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将为被评价者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方面提出具有导向性和诊断性的评价意见,为教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水平提供依据。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评价原则
1.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
问题是一切探究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只有善于提问才能引出有价值的科学探究。在物理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后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开始体验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成功的探究式教学,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要弄清什么问题需要探究,便于探究,值得探究。只有以这样的理念去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实施探究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去体验科学家工作过程的想法。
在《楞次定律的应用》这节课中,我们创设了“楞次管”实验情境,让两个未知物块先后穿过“楞次管”,观察到:一块是很快自由下落,另一块则是十分缓慢地下落。惊讶之后立即就有问题提出:这是为什么?这两个物块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一慢一快地下落?接着就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与猜想,再应用学过的楞次定律来解释。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了与日常生活定势的矛盾,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去萌发更有价值的问题,并为后来的一连串探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学科特点和教学效果来看,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其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只在那些具有导向性、启发性,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并能做密切联系实际或与日常生活定势矛盾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价值。另外,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引导性的修改使其表述更符合物理学习的特点,更加简洁规范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探究过程的实效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通过不断地对原有知识重组、建构达到学以致用。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完整地实现一次全过程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当在理解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最合理的教法选择。并不是每个课题都适用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靠间接经验,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通过探究来获得。同样的,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并不是七个要素都要包括,必须根据知识特点选择重点环节。虽然建构对于知识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间接经验和前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来自老师的传授。知识的传承同样是建构不可替代的,所以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将探究与传授有机结合。
在《电场强度》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到了电场的存在以及它的空间分布。先从带电胶棒能吸引细水流的情况中提出问题:是什么让细水流改变了运动轨迹?进而提出:是通过什么起作用?然后直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科学家对电场的认识。到此,完成知识的传授。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电场对带电体的作用规律是什么?我们怎样去测量它的强弱?而这个问题更具有探究价值,然后让学生拿着用细线悬挂的带电泡沫小球在带电大球形成的静电场中去感受、观察、交流、总结。这样的设计最大的闪光点在于,有机地将知识传授和探究过程相结合,使得课堂教学更高效。
3.知识形成的发展性原则
从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探究的结果未必是正确的,甚至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非常正常。而对于我们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来说,探究的问题往往是前人已经形成结论的东西,是让学生去体验这种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往往我们教师在设计探究过程中对结果的指向非常明确或者非常期待,这样一来,探究式教学就会背离了设计的初衷走向形式主义的一面。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要真正理解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得到知识,还有锻炼探究能力,训练学生学会用探究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
从学生探究过程出发,而不是从探究是否能得到正确结论出发去设计教学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使学习知识变成一个发展性的过程,而不是终结性的过程。
4.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需要构建平等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对于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与学生更要体现合作的精神,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老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老师要具有课堂设计、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主动”,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为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提供解决的策略。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大胆质疑和猜想,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
三、总结与展望
在新课程标准即将全面正式实施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全新的变革,探究式教与学的方式要更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为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应当说,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积极地推进和实施。当然,在没有太多可参考的经验之下,这样的尝试目前来看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对于这些我们必须指出,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秀,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的教学活动。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反思、总结、交流,才能让探究式教学去伪存真,使其向正确方向前进。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