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冻死冰湖
2014-09-18凌志
凌志
A 本场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冬去春来之际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成为一幅艺术佳作。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却被冻住了。他感到格外伤心:“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能做到,就死去了。”
思路引擎:研读这则材料我们可知,其偶然性结果一是:青蛙冻死了,偶然性结果二是:成就了一幅艺术佳作。
分析第一个结果的原因,青蛙冻死有客观环境上的原因:从材料中的“气温突然回升”“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中可见;有主观认知的原因:青蛙的生存经验缺乏,轻信升温的表象,贸然独行,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毕竟只有一只青蛙被冻,并非群体遭难。所以青蛙自身要负主要责任,环境的责任相对弱一些。
再分析第二个结果背后的深意,“卑微的悲剧生命”何以感动人心?显然,它唤起人们对生命内涵本身的思考,它使人们在直面生命苦难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美好。它曾经有过追求,它曾经热爱生活,它被定格的瞬间曾对生无限渴望,它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与珍爱,它自然是一幅杰作。
本文可从以下两方面立意:1.从青蛙角度:①不要被表象迷惑;②三思而后行;③行事莫轻率;④谨慎行事,正确判断;⑤莫以成败论“青蛙”等。2.从摄影师的角度:①悲悯生命;②珍爱生命;③生命之美;④敬畏生命;⑤发现美等。
B 现场作文一
渺小的生命依旧可以优雅
□迮 旭
青蛙在湖中央被冻住,用生命凝结成最优美的姿态,让世人感叹渺小生命的优雅。他为了寻找伴侣,向尚带寒意的水流独自出发;为了回到深水处温暖的家,在冰中拼命挣扎。他失败了,却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个生命来到世上是幸运的,可以感受那春夏秋冬的轮转,那日月星辰的变幻,那风,那雨……作为生命来到世上同样是悲哀的,无论是人类或是青蛙,无论是高等或低等,伟大与渺小,生命终将结束。所以生命是平等的,外表渺小平凡的生命,同样可以活出伟大的姿态。
只要内心有爱,渺小的生命同样可以变得很优雅。曾经有这样的故事:两只蜗牛在路上相遇了,他们彼此用触角互相问候,最终相拥在了一起。如果你看过,一定也会为这至美的画面叹服。当一个生命个体冲破内心的壁垒,不为任何目的与私利,只为与另一个体相拥,生命就会焕发出纯净而绚丽的光芒。这无关乎生命的渺小与伟大,更无关乎生命的长短。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贵的,但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巴金的话揭示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爱情、友情、亲情,自由、平等、温暖……凡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我们去追求。纵使难逃气候的魔掌,纵使追求注定是悲剧,没有飞蛾扑火的勇气,又哪有破茧成蝶的绚丽?当更多青蛙还在沉睡时,这只勇为蛙先者带着温暖的梦想出发了,虽然失败,追寻的身影却被定格成永恒。为了追求自由的时光,为了摆脱严寒的束缚,他选择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完成生命中一幅伟大的作品,向世人昭示:只要有追求,渺小的生命依旧可以优雅。
青蛙如是,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生命在茫茫寰宇中都是卑微的,生命因爱与追求获得永恒,令人敬畏。
钱钟书与杨绛老人的一生令人叹服,历经浩劫,几经流离,但他们心中却一直怀着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之信念,用漫长岁月写出了有《围城》《管锥编》《我们仨》等著作。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十几年,最终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磨难、困苦阻挡不了他前行的步伐,面对死亡,他亦坦然……这些生命本身是渺小的,如沧海一粟,但爱与追求让他们在天地间永生。
张晓风曾被几棵不分昼夜飘散云状种子的树深深震撼,她写道: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荫,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的奇迹,青蛙是可怜的,青蛙亦是伟大的,它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悲悯与珍爱。
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敬畏天地间的一切生灵。生命,多么美好!
教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开头由材料引出论题,继而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设两个分论点“小生命因爱而优雅”“小生命因追求而优雅”论证,由青蛙引入对人的生命的解读,总结论点“爱与追求”让人的生命渺小或伟大,升华了主题。最后总结全文,生命,伟大,我们应该敬畏生命。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6分+发展等级16分=52分
C 现场作文二
鹭与鱼
□董慧敏
风很轻。
我是一只苍鹭,正跟着妈妈学习捕鱼。“你跟着我,注意观察,一点都别出声。”妈妈飞上岸边的一棵树,捕捉了几只小虫后又飞回我的身边,然后用眼神示意我与她一起飞到湖中央。我很诧异,湖里多的是鱼,直接抓就是了,捉虫子干吗呢?
湖面上飘着大块大块绿油油的浮萍,湖中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闪耀。妈妈带着我在湖面上静静盘旋了一会儿,选择了一块宽阔的水域,将几条小虫丢入湖中,很快聚来了一群鱼。噢,原来小虫是诱饵啊。好多的鱼啊!我兴奋地拍拍了翅膀,准备俯冲而下,妈妈展开翅膀拦住了我,示意我再耐心等等。果然,湖里的鱼只是围向小虫轻轻一啄就迅速游开了,原来鱼儿也会试探,幸亏没有轻举妄动,否则一定会吓跑它们。
风停了,水很静。
鱼儿见没有危险,又渐渐聚向小虫,几只小虫快被吃没了,我非常着急妈妈怎么还不下手啊。只见妈妈不慌不忙衔了几根小秸秆扔进湖面,眼里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悠闲而笃定地静候着。好奇怪啊,小秸秆有什么用呢,鱼儿会傻到连虫子与草梗都分不清吗?突然,怪事发生了,鱼儿真傻掉了,围着秸秆也不试探,就一窝蜂争抢。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一阵阵细浪,妈妈示意我可以动手了,我欣喜地俯冲而下……
绝望!痛悔!
我是一条小鱼,我的身体忽然感到撕裂般的痛苦,晚矣!悔矣!悔不该不听妈妈的阻拦,悔不该被表象迷惑,失去意识的一刹那,我才忽然明白:我与伙伴们追逐的“美食”,根本只是一个异物!而我全然没有审慎地观察,就轻率地加入了追逐的群体,一个简单的假象,一群弱智的炮灰!“孩子,你实在想去,一定要仔细观察周遭的状况,切勿轻率行动啊!”“没事,妈妈你放心,小花刚才去过了,是真的虫子,她还抢到一条呢。”“不管怎么说,你还是要慎重对待啊。”我跌入一个绝望的深渊,妈妈的话从深渊的那头传来,啊,那是一片光亮,我彻底失去了知觉……
妈妈的教诲。
自己捕捉的鱼真是美不可言。我一连捕了两条小鱼,妈妈示意我悄悄离开,不要惊动太多的群鱼。“孩子,还有下次呢,适可而止最好。”“妈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开始投放小虫,后来要投放秸秆呢?”返回的路上,我好奇地问。“一开始放小虫,鱼儿经过试探才会相信;后来放秸秆,鱼儿才会不假思索地蜂拥而上。这是一个制造时机的过程,而我们在整个捕鱼的过程中,必须耐心观察,静候每一个步骤的最佳时机。孩子,你一定要牢记,只有慎始慎终,细致观察,准确判断,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捕食者。”
风很轻,天很蓝,我与妈妈在湖面上空沉静飞过,优雅,自信!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与材料极为神似的记叙文。青蛙因“轻率行动”“被表象迷惑”“不能作出正确判断”最终失去生命的惨剧,在一条“小鱼”的身上重现;而文中主体苍鹭的形象从反面衬托了“小鱼”的行为,苍鹭捕鱼的过程是那么理智、谨慎而又充满了智慧。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穿插式双线的结构;描写生动细致,入情入境。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9分=57分
D 现场作文三
悲悯是一泓温情的静水
□周 澜
摄影师捕捉到了这个难得的画面,心里却格外悲伤:“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能做到,就死去了。”这位摄影师的感受力与他的观察力一样细腻。我想,他的悲伤是发自内心的,它所散发出的悲悯的光环,柔润温暖。
在《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用来褒扬美人的佳句。在我看来,悲悯便是心灵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对万事万物能持悲悯之态,如同远古时代的美人,体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清纯、本色之美;又恰似一泓温情的静水,平静而善利万物。
悲悯首先表现为对贫弱者、对苦难者的一种不可抑制的同情,哀叹于无常人生不可挣脱的宿命。不由得想起俄罗斯的原野森林,似乎充斥着酵母的气息,将生活发酵出了动人的诗意的光泽,淡淡的哀愁与悲悯笼罩在这片土地的上空,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一部又一部的悲悯之作,如远古的牧歌,荡涤灵魂。也不由得想起“非洲之父”史怀哲离开欧洲远赴非洲丛林,倾其一生的深情与心血,自觉救赎白人的灵魂,救助黑人的苦难。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用一生的行动——义演、筹款、建麻风院、在自己身体上手术示范——赋予悲悯知行合一的境界。
常言静水深流,潜于悲悯这泓静水之下的是博爱的深流。大悲悯者似乎都带有一点佛的禅意,那菩提树下49天的静坐与深思化为对天下一切苍生的注视。悲悯是不设前提的同情,既同情身处困境的人,也同情一生顺利的人;既同情友人,也同情敌人;既同情人类本身,也同情世间万物。它如同一泓温情的静水,源于深刻的灵魂,保持着对所有灵魂的深切关爱。
印度圣雄甘地在参加一次祈祷会时,被人群中假装走上前来握手的杀手枪杀,倒在血泊中的甘地留下了他的最后一句话:“请原谅这个可怜的人吧。”因为深谙人性中的善与恶,甘地至死对于杀手,都是一种智者的宽容。不轻易地去憎恨别人,因为心中始终有一泓名叫悲悯的静水,它能荡涤罪恶,留下温情,让心灵更为柔和,灵魂更为透彻。
这种触及人心灵的悲悯在当今社会却难觅踪影。满眼充斥着的是装点门面的浅薄的同情:全社会为一只熊猫献爱心,没钱看病的农民自锯病腿却无人问津;为一只受伤的鸽子包扎伤腿,一转身却在饭店里大声吆喝“来一份烤乳鸽”。浮华喧嚣的时代遮蔽了生命深处悲悯温情的低唱,于是,我们只能在怅然若失中眼见芸芸众生滋生出深不见底的城府与世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质朴是绘制一切繁华的底子,所以我以为,悲悯也是心灵最纯净的底色。当然,我更盼望悲悯能成为社会最纯净的底色,画出我们这个社会最美的图画。
教师点评:
本文尽管也是遵循析材料、提观点、分论点论证论题的写作方式,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既有形象阐述,如第三自然段,又有抽象阐述,如第五自然段,然后分别举例论证,使得观点更易令人信服,整个论证过程颇有大开大合之势,流畅优美。而且之后列举反例反衬了论点,深刻又警醒,表现出了不凡的思想深度。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8分=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