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满意度与高校体育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①
2014-09-18杨彩虹
杨彩虹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教学内容是大学生学习的“粮食”,提升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学生满意度提高的基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高校体育类课程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基本理念。因此,这就对高校体育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体育类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能够具备如下能力:从事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等。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这些都给体育类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而就当前高校体育类课程来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对体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现阶段的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存在内容单一、缺乏文化交融、评价体系不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二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较为忽略,缺乏了理论性教学,会造成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根本性机理掌握不够,而直接性的操作性培训,有些技能学生掌握起来没那么快,因此,改革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当前体育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学生满意度与高校体育类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发掘学生满意的因素在哪里,需要往哪些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满意,进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本研究试做初探。
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1.1 分析方法
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学生满意度往往用“高”与“低”来衡量,即用“满意度高”与“满意度低”来评价与衡量,因此,为了分析学生满意度与高校体育类课程教学改革之间关系,对广东、广西两广地区内的10余所高校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高校体育类相关课程负责人、教学人员、学生、教学相关管理部门等,同时,考虑到调研问题的回答性质,即包含主观的回答,也包含客观的一些回答,因此,选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以学生满意度“高”与“低”作为因变量,其他影响学生满意度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1.2 指标选取
在进行学生满意度与高校体育类课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之前,必须对反映这两者的重要变量选取做一个全面的论证,从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部分学者对此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如李颖、王东(2013年)认为开展一些特色体育课程是近年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与改革的新内容,建议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体育文化”的通识性发展,促进体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式发展”。付玉辉、王晓峰(2013年)认为体育课程应以传授提高身体活动效率知识与方法的课程,并强化对学生体质服务的功能,体育课程要灵活,不能给学生太多的运动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尽其所能。张颖(2010年)就创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展开了思考,认为体育课程应该结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分不同层次进行教学,黄晓灵(2008年)就美国高校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取向提出了对比研究,认为体育课程应该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胡庆山、郭敏、王健(2012年)对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研究展开了评析,认为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体育,加强对于体育课程和设施的投入力度。本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反映学生满意度与高校体育类课程教学改革两者的因素分为几个角度进行探讨,并各选取一些变量进行分析,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
表2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2 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共收到100多份问卷,提取了98份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特从调研中选取这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剔除数据不齐全的无效样本后,有效样本涉及98个。
2.2 模型估计与检验
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将上述7个可能的因素赋值后,运用SPSS 17.0对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7个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见表2。
3 实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与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吻合性程度、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情况对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很强的影响。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能否胜任课程教学也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较强的影响。对此建议如下所示。
一是提高高校体育类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的吻合性。高校体育类课程应加快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探索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所需体育课程,使课程内容与学生体育能力对接,构建适应性新课程体系,让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学生能力对接,也会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满意度。
二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比重,同时,要开展适应性强的实践教学,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渗透,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奠定基础。
三是改变教师作为大纲的被动执行者和已有知识传递者的传统角色。使大学体育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最充分的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在学校才能获得课程的主动权,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兴趣爱好,达到应有的效果。
[1]李颖,王东.大学特色体育课程发展现状、问题与改革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6):53-56.
[2]毕进杰.体育课程概念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96-101.
[3]张颖.创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50-51.
[4]黄晓灵,黄菁.美国高校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33-36.
[5]胡庆山,郭敏,王健.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研究评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