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门宴》的个性化语言描写

2014-09-18金乾波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30期
关键词:樊哙长句张良

金乾波

《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特征鲜明的口语表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如从项羽的话,可以看出他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而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精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

人物对话内容的长短也暗示着情节发展的缓急。如范增劝说项羽,情节舒缓,符合战前定计、周密细致的特点;张良入告沛公,两人对话简短急促,表明此时的情形已经万分火急;樊哙闯帐前后,人物对话语言简短,表明此时已到生死关头,间不容发;沛公成功出逃,留下张良进入帐内答谢,则言语较长,预示斗争告一段落。同时,人物对话时长句与短句的综合运用,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沛公邀见项伯时用长句,是心态平静的反映;而沛公借口如厕欲脱身时多用短句,则反映了急迫的内心。

《鸿门宴》中能凸显人物个性的语言非常多,像张良、项伯话语中表现出来的时时替朋友考虑的“义”,范增话语中对项、刘集团关系分析的“智”,樊哙话语中表现出的对刘邦的“忠”,都是有力的证明。

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其个性特点,尤其以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最突出。在《鸿门宴》中,刘邦三问“为之奈何”,第一次是在得知项羽要兴兵讨伐他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这一问确实是不知计从何出,而向张良讨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连逼问试图将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而不能的情况下,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问是自知理亏而虚心求教,从而将自己犯下的错误让别人替他承担;第三次是在从项羽的酒席中逃离之后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他其实已经拿定主意要逃走,这一问只是为了从别人口中找到替自己开脱的话语,当樊哙劝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时,他“于是遂去”。刘邦的三次发问尽管心态不同,但他遇事就问“该怎么办”充分体现出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一面,而且这能让自己的属下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而毫无怨言。这看似毫无主心骨的一问,表面上让人觉得此人什么都不知道,而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他能在军事上去请教韩信,倚重韩信;在后方的物资管理、新兵征集的问题上请教萧何;在全面的战略问题上去询问张良。这证明了刘邦不仅具有非凡的眼光,能知人善用,还具有一套特别的手段,能让被询问者开口,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良策,然后自己再去分析,进而作出正确的决断。

而另一个主要人物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告密之后,勃然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从这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胸无城府,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完全只是逞匹夫之勇;而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的话就让他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还没等刘邦把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马上将告密者曹无伤和盘托出,而当樊哙闯进营帐时,三言两语就说得他哑口无言,只得赐酒让座,还不断口称“壮士”。从这些语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胸中并无多少谋略,与人打交道更不藏任何心机,哪怕是面对自己的敌人。

《鸿门宴》正是凭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使距离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人物活现眼前,使得已尘封数十世纪的历史场景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猜你喜欢

樊哙长句张良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张良受书
张良拾鞋
猛人樊哙
科技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张良拾鞋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
刘邦吃龟肉汤
桥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