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素养的光芒

2014-09-18陈蓓蓓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心灵人文素养

陈蓓蓓

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肩负着传承人文传统的责任,从“文以载道”的角度看,作者都力图通过文本向读者传递自己的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观,这就是“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的道理。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内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给学生以“语言”和“文章”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且应给予“道”的熏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一、语文课堂中应重“道”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梁启超所言:“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而神经为之营注;久之而此小说这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这种“熏”也就是染,或曰感染,熏陶感染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观作用于学生,在人文浸润中活化心灵,我们常称之为“潜移默化”。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里使学生学好语文。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事物的意境美、人物的心灵美、思想上的哲理美、道德上的崇高美等。对语文的理解——听话和读文,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语文学科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

3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完善他们的人格。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今中外各民族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这些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着学生的人生根基。

二、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

1在阅读教学中熏染浸润

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生机盎然的精神家园。教师要带着学生游走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生命的感悟,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课文的人文底蕴。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学生查阅资料知晓魏晋时期官场的黑暗与尔虞我诈,而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田园图景。诗人厌弃官场、倾心田园生活的主题也就自然而然理解了。学生明白了在人生中权利、金钱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教师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淳朴的语言和富有节奏感的语音,以提高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美化学生的心灵。

2在写作训练中厚积薄发

写作,是一个充满情感、想象、活力、智慧、变化的审美艺术过程,它能全面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喜怒哀乐,能明确表达学生的思想感情,能直接显示学生的人文情怀,它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我手写我心”。文章应该是思想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自由。学生的文字就会有如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

比如在学习了《像山那样思考》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代草木立言,为河流请命”,很多学生用犀利的语言批判了一些地方政府为求GDP指数而不顾子孙后代,滥砍滥伐,污染水源的行为。其中不乏佳作,因为学生知道,关怀它们就是关怀自己,因为我们的生存质量与此密切相关。

第二,“灵感的撞击”。爱看名家作品的学生,他们作文的语言或风格或多或少都有些名家的痕迹。在对古今中外大量名著的欣赏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在文字海洋中徜徉,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语言能力,所以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经典美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都要将其与写作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文句进行创造性仿写。

例如在学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这首普希金的短诗结构简单,语言平实又充满哲理,学生在练习中迸发出了无数灵感的火花。

3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放飞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生活中的人文思想无处不在,如“感动中国”人物等时代楷模身上体现出来的踏实为人、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又如环境保护、热爱动物、关注弱势群体等人文关怀。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去认识、去发现、去思考、去体验,才能发现和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去磨练、去感受人文精神,以增强自己对人文精神的见闻和认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端正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生活中浸润高雅、闲适、从容的文学气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后,笔者做了一个家乡如东的著名海鲜“文蛤”的文化研究活动,以“天下第一鲜——文蛤”为实践活动主线,让学生了解如东海鲜的历史渊源,解释文蛤对养殖环境和养殖区域的特殊要求,熟悉如东海鲜的品牌和“中国海鲜之乡”的殊荣,探究如东海鲜的发展前景。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深厚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本质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涵泳、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内容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即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李镇西语),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猜你喜欢

心灵人文素养
人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人文绍兴
唤醒心灵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