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脉脉
2014-09-17张明
张明
南宋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爱国词人,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他虽然终生出入戎马之中,但他用词这一文学形式,表现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这位词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在他出生前的十三年,北宋遭遇了最惨痛的靖康之难,中原沦陷于金人的铁蹄之下,辛弃疾的家乡也被占领。南宋王朝不顾人民的苦难,放弃中原,和金人订立了偏安一隅的可耻条约,以换取享乐的生活。
辛弃疾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跟着祖父生活。祖父辛赞曾做过谯县的县令,中原沦陷后,他始终不忘耻辱,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为其取名“弃疾”。“弃疾”,是“去病”之意。西汉有名将霍去病,六次率军击败匈奴,解除了自汉初以来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辛赞希望孙子能够像当年的霍去病那样,为宋朝驱除金兵,解除危难。这种爱国教育,对幼年的辛弃疾有着深刻的影响,辛赞始终以恢复宋朝疆土、报仇雪耻为己任,这在儿时的辛弃疾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祖父想把辛弃疾培养成一个文武兼备有谋有略的有用之才。辛弃疾十五岁那年,祖父让他利用赴进士试的机会,观察了解北方地区的山川地理形势,搜集了解金人内部的政治情报和军事动向。就在辛弃疾第二次赴燕山回来不久,辛赞不幸辞世了,恢复故土的愿望,成为不能瞑目的遗憾。
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颜亮不顾朝野上下的反对,亲帅十万大军南下。完颜亮的残酷暴行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赋税,纷纷揭竿而起。这个时候,完颜亮与宋军作战一再失利,加上金国内乱,很快金兵便溃不成军,完颜亮也被部将杀死。在汉族反对金兵的义军中,有一支队伍正是辛弃疾率领的,辛弃疾起兵是要驱逐金人,恢复宋朝的河山,以雪亡国之耻。这一年,辛弃疾带义军加入了耿京的农民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之职,与耿京部下的将领分头到各地招募兵士,收纳降军,起义的队伍迅速扩大到数十万人之多。接着,他又劝说耿京归附南宋政权,齐心协力抗击金兵,恢复故土。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意见。绍兴三十一年的十二月,辛弃疾率部渡江,从山东一路风尘赶到江南,表现出恢复故土的决心。当时宋高宗正在建康巡幸,正在为如何稳固长江防线而犯愁,得知耿京来投,心中大喜,立即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赐辛弃疾为右儒林郎,其余随行全部授予官职。可是,就在辛弃疾返回山东,要将好消息告诉耿京时,得知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死,张安国投降了金国,义军大部溃散。辛弃疾闻此消息,义愤填膺,他带领五十多名勇士深入五万多人的济州金军大营。张安国没料到辛弃疾会出这么一着,冷不防被辛弃疾擒获,等到金兵反应过来要追赶辛弃疾他们时,早已望尘莫及。辛弃疾押解着张安国昼奔夜驰,马不停蹄,一路渡淮河过长江,最后把叛将张安国押送到临安,交给宋高宗赵构。他的英勇爱国行为,使昏庸的南宋朝廷大为惊异,南宋眼下正需要辛弃疾这样的英武之士,整个朝野为之轰动了。
这段深入金营擒敌的故事如传奇一般,使辛弃疾的名字广为流传。这一年,他是个才二十三岁的青年。
1162年,南宋朝廷任命他以右承务郎出任江阴军签判,从此辛弃疾离开了北方,希图在江南实现他恢复中原的理想。签判是个掌管地方司法的官职,只有八品。江阴军下辖仅江阴一县,此县地处长江南岸,与常州平江府比邻,在宋金战事频繁发生时,这里正是前沿阵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辛弃疾在这里任职可谓官小任重。
孝宗隆兴元年(1163),在位三十余年的宋高宗退位,诏太子赵昚即位,也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在当皇子时就有恢复大宋江山的宏志,所以一登基就召见许多有识臣子入朝商议对策,同时追复已故去的大英雄岳飞原职,以礼改葬。主战派被起用,给了辛弃疾极大的鼓舞,恢复宋朝的河山,报仇雪恨肯定还为时不晚。辛弃疾虽位低职卑,却不断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谋略和恢复中原的计划,他在奏议《美芹十论》和《九议》中所流露出的卓越才识逐渐被朝廷所认识,经常委派他去处理一些最棘手的问题。
孝宗淳熙二年(1175),茶商赖文政因不堪重赋,率领一批武装私贩在湖北起事,并在江西建立根据地,与官府周旋,地方官兵征讨两个月毫无结果。经宰相举荐,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赖文政。辛弃疾出重金在民兵和地主武装中招募敢死队,对茶商军进行围堵和袭扰。在辛弃疾的强势攻击下,茶商军不得不带领残兵投降。整个讨捕茶商军的过程,持续百余天,辛弃疾因功加秘阁修撰一职。平息了茶商叛乱,辛弃疾的政治军事才干得到朝廷重视,在仕途上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朝廷见辛弃疾很会办事,命他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辛弃疾在任上施政得力,颇得民心。朝廷见辛弃疾政绩突出,反而加强了对他的防范,频频调动其职务,以免他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会培植起个人势力,便让他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第二次管理江西时,辛弃疾爱民如子,赢得百姓口碑。随后朝廷又召辛弃疾为大理少卿,在这个任上时,辛弃疾尽忠职守,做得非常出色。然而,辛弃疾行事刚毅果决,与南宋因循守旧的官场作风颇不相合,时常有人暗中嫉妒他的才干,使其遭到非议和责难。他的精神痛苦除了生平恢复中原的抱负不得施展外,更有忧谗畏讥的苦恼。到了夏秋之交,他又被任命为湖北转运副使。
淳熙六年(1179),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辛弃疾满以为收复失地的壮志能得施展,他的策略能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他总是被朝廷支来支去。淳熙六年三月,辛弃疾接到新的任命,此时,他心潮澎湃,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就要到了,他多么盼望奔赴日夜向往的前线啊!结果,他再一次失望了,这一次调转仍是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只是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到湖南做转运副使。湖北当时还是抗金前线,调到湖南,反而更远离了前线,回到了后方。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理想相去愈来愈遥远了。临行前,接替他的同僚王正之在小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饯别。辛弃疾感慨万千,见景生情,一抒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写下了《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其中写道: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表面上看,这首词像是写伤春宫怨,写惜春、留春、怨春,写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忧国之情和身世之感,抒发了辛弃疾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是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在这里,辛弃疾以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后,以百金购得司马相如《长门赋》,以重新得到汉武帝宠爱作喻,指出自己的处境连陈皇后都不如,“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其实,《长门赋》并没有挽回汉武帝的感情,从“金屋藏娇”到“长门锁阿娇”,女人的命运终究逃不过情劫。
辛弃疾词中引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一种复杂痛苦的心情无人可以诉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