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设计练习题之我见

2014-09-16阿占清

教育 2014年25期
关键词:练习题所学应用题

阿占清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听讲——记忆——练习反馈,做的习题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以学定教

学生预习完新课后,根据预习内容,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这一课时,让学生预习完新课后,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并完成。第二天,笔者发现学生设计的题目还真是灵活多样:有判断题,有填空题。如:“一年有( )个月?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大月有那几个月?小月呢?”根据学生的问和答,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随即追问:“怎样才能不看日历很快的说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这时,有同学提议用拳头法,同时,笔者用大屏幕出示记忆大、小月的口诀。还有一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一年的2月有28天,有一年的2月有29天呢?”于是出示一些资料向学生说明了这一问题。课堂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老师加以过滤,就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学习资源。

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新课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自己设计练习题,互问互答,共同提高。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完新课后,都感到有些疲惫,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让他们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的组成后,让学生根据当天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采用“考考你”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讲台上当着“小老师”,让自己的同伴回答自编的题目。他们编的题目诸如“54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8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等,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的主动性都明显增强了。他们争先恐后的走上讲台,大胆地展示着自己,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被动练习的状况,练习过程中有了成就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数学信息,自编应用题。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笔者所执教的一年级,在学习了《求被减数的应用题》后,学生自己编应用题 :“妈妈买来了一些苹果,我和哥哥吃了3个,还剩5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又如:为了避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编应用题:“我有9支铅笔,比同桌少3支,我同桌有多少支铅笔?”“我写了12个毛笔字,比小红多写了4个,小红写了多少个?”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

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复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所梳理的某一单元的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已有认知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梳理的知识点,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

如二年级学生在复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可根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在☆÷6=4……△中,△表示的是( )数,它最大可以是( )。”“在☆÷△=☆……6中,△最小是( )。”学生在给别人出题时,自己也掌握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等形式梳理所学过的单元知识。在课上,学生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第二小学)endprint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听讲——记忆——练习反馈,做的习题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以学定教

学生预习完新课后,根据预习内容,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这一课时,让学生预习完新课后,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并完成。第二天,笔者发现学生设计的题目还真是灵活多样:有判断题,有填空题。如:“一年有( )个月?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大月有那几个月?小月呢?”根据学生的问和答,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随即追问:“怎样才能不看日历很快的说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这时,有同学提议用拳头法,同时,笔者用大屏幕出示记忆大、小月的口诀。还有一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一年的2月有28天,有一年的2月有29天呢?”于是出示一些资料向学生说明了这一问题。课堂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老师加以过滤,就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学习资源。

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新课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自己设计练习题,互问互答,共同提高。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完新课后,都感到有些疲惫,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让他们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的组成后,让学生根据当天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采用“考考你”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讲台上当着“小老师”,让自己的同伴回答自编的题目。他们编的题目诸如“54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8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等,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的主动性都明显增强了。他们争先恐后的走上讲台,大胆地展示着自己,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被动练习的状况,练习过程中有了成就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数学信息,自编应用题。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笔者所执教的一年级,在学习了《求被减数的应用题》后,学生自己编应用题 :“妈妈买来了一些苹果,我和哥哥吃了3个,还剩5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又如:为了避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编应用题:“我有9支铅笔,比同桌少3支,我同桌有多少支铅笔?”“我写了12个毛笔字,比小红多写了4个,小红写了多少个?”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

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复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所梳理的某一单元的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已有认知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梳理的知识点,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

如二年级学生在复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可根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在☆÷6=4……△中,△表示的是( )数,它最大可以是( )。”“在☆÷△=☆……6中,△最小是( )。”学生在给别人出题时,自己也掌握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等形式梳理所学过的单元知识。在课上,学生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第二小学)endprint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听讲——记忆——练习反馈,做的习题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以学定教

学生预习完新课后,根据预习内容,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这一课时,让学生预习完新课后,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并完成。第二天,笔者发现学生设计的题目还真是灵活多样:有判断题,有填空题。如:“一年有( )个月?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大月有那几个月?小月呢?”根据学生的问和答,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随即追问:“怎样才能不看日历很快的说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这时,有同学提议用拳头法,同时,笔者用大屏幕出示记忆大、小月的口诀。还有一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一年的2月有28天,有一年的2月有29天呢?”于是出示一些资料向学生说明了这一问题。课堂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老师加以过滤,就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学习资源。

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新课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自己设计练习题,互问互答,共同提高。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完新课后,都感到有些疲惫,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让他们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的组成后,让学生根据当天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采用“考考你”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讲台上当着“小老师”,让自己的同伴回答自编的题目。他们编的题目诸如“54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8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等,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的主动性都明显增强了。他们争先恐后的走上讲台,大胆地展示着自己,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被动练习的状况,练习过程中有了成就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数学信息,自编应用题。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笔者所执教的一年级,在学习了《求被减数的应用题》后,学生自己编应用题 :“妈妈买来了一些苹果,我和哥哥吃了3个,还剩5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又如:为了避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编应用题:“我有9支铅笔,比同桌少3支,我同桌有多少支铅笔?”“我写了12个毛笔字,比小红多写了4个,小红写了多少个?”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

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复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所梳理的某一单元的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已有认知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梳理的知识点,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

如二年级学生在复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可根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在☆÷6=4……△中,△表示的是( )数,它最大可以是( )。”“在☆÷△=☆……6中,△最小是( )。”学生在给别人出题时,自己也掌握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等形式梳理所学过的单元知识。在课上,学生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第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练习题所学应用题
应用题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