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教学设计
2014-09-16方华杰
方华杰
【教学设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赠黎安二生序》选自苏教版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意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手段,力求在学生走近文言文、激发文言文兴趣方面作出尝试。
【教学目标】
1.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2.梳理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从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对本文作出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课前自行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补充)
1.“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人,其基本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2.曾巩简介(略)
二、写作背景
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二人一同学习骈文,而骈文正是古文运动所批判的,不免被周围的人讥讽,所以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曾巩应黎生、安生之请,写下这篇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三、文句疏通
(一)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课文。
1.第一段:
①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写信;赠送、赠予)
②辱以顾予(谦词,屈尊;看望、拜访)
③诚闳壮隽伟(的确、实在)
④若不可极者也(穷尽、到尽头)
⑤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的确、确实)
⑥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了解)
2.第二段:
①顷之(不久)
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把……作为)
③既得之于心矣(在心里有收获、心得)
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却、竟然)
⑤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认为迂远而不切实际)
⑥盖将解惑于里人(介词,向)
⑦自顾而笑(自念、自视)
3.第三段
①孰有甚于予乎(谁;比……严重、厉害)
②知志乎道(记住、记载)
③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的原因)
④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仅仅;因为)
⑤患为笑于里之人(担心;被……耻笑)
⑥庸讵止于笑乎(岂、难道、怎么)
4.第四段
①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既然这样,那么)
②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还是,表婉商的语气)
③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在这方面)
(二)重点句式及翻译
①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
句式:判断句。
译文: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朋友。
②孰有甚于予乎?
句式:介宾结构后置。
译文: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
③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句式:宾语前置。
译文: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
④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句式:判断句。
译文: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
⑤患为笑于里之人。
句式:被动句。
译文:担忧同乡讥笑。
四、内容理解
(一)简要概括各段的段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1.介绍黎生和安生。
2.叙述黎生临走时请“我”作序之缘由。
3.借赠言表达“迂阔”的人生态度,勉励二生坚定信念。
4.强调“解里人之惑”和“知古”“志道”是两种不可调合的人生态度,劝勉二生立志取舍、追求。
(二)深度鉴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作者重在写黎生和安生,却以苏轼引入,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苏轼对二生的赞誉,从侧面烘托二生之文才。
2.本文的文眼是哪个词?
明确:“迂阔”,文中指不合世俗之风。
3.文中的“迂”有几种?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迂阔”?
明确:①两种:黎安二生的“小迂”,乃“为文”之迂,是文风取向的问题;作者自己的“大迂”乃“为人”之迂,是“道”的选择问题。②作者认为“迂”是好的,表现决不附庸世俗的心志,表现对“道”的矢志不渝的忠诚及正道直行的可贵精神。
4.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态度时,主要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反语(或正话反说),作者极力表现二生之才,是为了证明其不“迂”,既然不“迂”,作者还说他们“迂”,是为了表现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使得文曲意直,显内在锋芒及内心深处愤懑不平之气。
五、作业布置
文章最后一段(自“然则若余之于生”至“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主张?这对我们为人有什么启示?请写一段文字予以阐述。
明确:学文不应为合世同俗而背离古道(文学应信古志道)。启示:我们选择人生道路不应随同流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