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阅读中

2014-09-16陈玉琴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9期

陈玉琴

【摘 要】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阅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结合具体的教材对学生作有效的示范性导读,教会学生如何识记基础知识、如何细节阅读;另一方面督促学生自主性阅读教材,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层层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教学的轻松、高效。

【关键词】 历史教材;教师导读;学生自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5-0068-0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当从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开始。

一、阅读历史教材的重要性

1. 阅读地位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验也证明: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由此可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重视。

2. 高考能力的要求。近年来,高考对材料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很多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考查教材要求的考点知识。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如果少了阅读能力,少了历史基础知识做铺垫,何来的历史认知和感知?

3. 历史学科的要求。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零散繁杂,呈网状分布。新课程教材又采取模块专题形式,专题间的知识联系不紧凑,思维跳跃性大,纵横知识结构不清晰,更是加大了历史学习的难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厘清历史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4. 学生现实的要求。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或重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历史学习方法。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适应不了当前的高考要求。为此,在文理分科后的高二阶段,需要专门抽出2~3节课对学生进行历史教材阅读的辅导。

二、教师的示范性导读

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例如以学生高一学过的必修二《“蒸汽”的力量》为范本进行指导:

(1)粗读教材——就是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着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教材结构。《“蒸汽”的力量》是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第三个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本节内容又由“大工业”的狂飙时代(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与影响)、打造“世界工厂”(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三框正文内容组成。

(2)精读教材——这是阅读教材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需要精心指导的。就是要从细节上把握教材,不漏过教材的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点—线—面”的地毯式阅读原则进行:

点,就是抓关键词。以正文第一框“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为例,要学生找出重要的关键词。“首先”提示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地点在英国,对应了下面第6段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交代了工业革命由英国到欧美的发展历程;也点明了“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既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条件,也准备了市场条件;并说明了“圈地运动”既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条件的同时也提供了市场条件;其他的还有“开始”、“第一”座、“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农业生产”……转入“工业生产”等都提供了识记和理解的有效信息。

所谓“线”,就是抓重要的句子,厘清章节结构。首先要理顺句子之间的关系。有些句子是以并列关系呈现的,比如“课前提示”部分;正文部分段内句子之间往往是包含关系,找到中心句,马上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中心句大多分布在句首。比如开头第一句“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条件”就是第一段的中心句,以下的“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政治前提”等条件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句展开。不同段落中的中心句又以并列关系出现为多。根据“线”型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整理出正文“大工业”的狂飙时代的主要内容: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过程(成果)和影响。其次还要注意区分语言表达:衔接性的语言只是对上下前后内容的连接,无任何的有效信息,可以忽略;叙述性语言,侧重记忆要求,交代的大多是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比如教材第2、3段介绍工业革命过程部分,主要采用叙述性的语言。还有一种是结论性的语言,既有记忆要求,也要加以理解,对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要充分挖掘,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过程、影响的理解和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就是结论性的语言,既要记住史实,又要理解为什么。

精读阶段,除了细读正文部分,还要注意“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图表”、“学习思考”、“自我测评”以及“史学争鸣”等。

所谓“面”就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散思维,纵横联系整理成知识网络。例如:从工业革命爆发的条件中,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都离不开政治前提、资金、市场、劳动力等条件,由此也就会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和明清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同样,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也可以参考分析了。再比如,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同一时期的英国还发生了哪些大事?政治上——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对外上——英国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法国,发生了政治上的法国大革命。再比如,蒸汽动力产生的影响部分可结合必修三《人类文明的引擎》“万能的原动机”的有关内容加以系统化。endprint

2. 传授识记基础知识的方法。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基础就是准确、精要、完整地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介绍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压缩记忆法等,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3. 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现象与本质;实事求是;英雄与人民群众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等等。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三、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1. 课前预习——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带着质疑意识,在认知活动中就会勇于生疑,对相关知识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勇于钻研,形成个性化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他们从正文内容中,从标点符号中等质疑,发现问题找出矛盾,从相同中找不同点,从不同中找相同,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梳理基础知识,延伸拓展已有的旧知识,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预习了《“蒸汽”的力量》一课后,有学生就对英国具备发生工业革命的优势条件产生了疑问,也对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不理解。

2. 课中学习——释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途径之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习好历史知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意境。在上《“蒸汽”的力量》时,可以采用图片展示的情境教学,向学生展示上海世博会展馆的图片,再出示伦敦水晶宫(英国为第一届世博会而建的展馆建筑),导出问题,为什么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引入新课,激起学生求索、求知的欲望,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教材,自己寻找答案。再通过层层设问,不断把对教材的阅读引向深入,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或者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比如在预习过程中产生那两个问题,就交给学生自己或讨论或查资料或对比阅读之前教材内容解决。

3. 课后复习——深疑。“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学习应该既学又习,光学不习者,学而不固;只习不学者,所知寥寥;学而时习者,乃是治学正道。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由此可见,反复阅读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环节的阅读可以:①结合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 ,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②重点内容圈点批划。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做记号,有利于阅读时思想集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③编写读书提纲、整理小专题等。

遵循“以学定教”原则,让学生从阅读历史教材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获阅读的成果——历史成绩的提高,真正实现轻松、快乐、高效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