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2014-09-16徐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教育观人本主义

徐熙

摘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强调重视学生情感和个性化的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学生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16-02

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理论思想起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与卡尔·罗杰斯(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学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也就是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强调重视学生情感和个性化的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主张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把学生看做真正意义上的人,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强调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因此,教育与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为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张创造条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仅将他们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做是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将学习分为两类,分别是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只是心智的学习,它不涉及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而有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它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三)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强调师生交流过程中良好的心理交互气氛的作用,要求教师做到:真诚、认可、移情。

真诚一致有利于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只要教师和学生做到坦诚相待,在彼此的沟通交往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情感,体会对方的所思所想,就能提高交往中的理解度与信任度。

教师的认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罗杰斯认为:儿童出生以后就有一种要求别人积极关注的基本需要,正是这一需要成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主要力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成长,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和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宽容学生的不足,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

移情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有益桥梁。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我们更应该重视移情的重大作用。只有教师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着想,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和现实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学生同样站在教师的角度体会教师的言行的用心良苦,才能在师生间构建一种长效的和谐、理解、信任的关系,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愿景。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促生学生本位的课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教育教学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出发,既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育应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对待,无论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习效果的评价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课堂向活动探究型转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身学习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掌握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角色也单一。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意义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教师的组织者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即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观人本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