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四个认识误区
2014-09-16杨富丁
杨富丁
误区一:盲目以古代科技成就为骄傲
在学习古代中国科技成果时,我们往往说某一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多少年,并以此感到自豪,甚至有些看不起世界其他文明的科技。这种盲目的骄傲是因过分强调我们自身成就而出现评价偏颇造成的。我们需要转变态度,把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既要看到辉煌成就,又要看到不足,实事求是,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比如,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客观地说,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腓尼基人的造船技术在古代地中海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他们用黎巴嫩雪松制造的货船,大而沉重,适于航海。公元前7世纪左右,埃及法老尼科派一批腓尼基人下海,命令他们只许沿海岸线向前航行,不许折返,但要回到埃及。这批接受挑战的腓尼基人驾驶三艘划桨船出红海,沿着非洲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三年后竟然如约回到了埃及。直到两千年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才重走了这条航线。而从9世纪至11世纪,被称为“北欧海盗”的维京人分三支从北欧出发,开始了广泛的海外掠夺和殖民迁移。挪威人到达了苏格兰、爱尔兰及北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国家;丹麦人到达了不列颠诸岛、法兰西等地区;瑞典人则向东挺进,穿过波罗的海,利用古俄罗斯商道航行到了拜占廷帝国。
误区二:割裂古代科技成就与现实的联系
在现代科技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往往忽视古代科技的现实价值,认为古代科技成就已成为了古董,与现实不存在联系。历史是逝去的昨天,今天的现在会成为明天的历史,现实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过:“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受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古代科技成就尽管已成为历史,但它和现实仍然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仍旧发挥着现实的功用和价值。如“九九乘法口诀”、“珠算法”、“圆周率”等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古代的中医在呵护国人健康方面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误区三:只见成就,不见思想
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古代科技史时,基本都说成就,很少涉及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在学习时,我们往往会只见成就,不见思想。思想文化指导并影响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会影响思想文化的发展。其实,古代科技发展受思想文化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科技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国家科技政策制度思想和科技管理者、科学家的科技管理思想)、科技哲学思想(主要是指阴阳五行思想、天地人相统一思想)、科技实用思想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也限制了古代科技进步。此外,古代科技进步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例如,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宋代刻书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对宋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学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的成就需要记住,但科学家的精神价值不能忽视,科学家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载:“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之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既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地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却蛮有信心地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如现行的公历《格里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