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的鬼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2014-09-16莫燕军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因果报应太平广记富阳

摘 要:《太平广记》是北宋时期由李昉等人编纂的笔记小说,其中的鬼类小说展现深刻的中国古代鬼文化特征,本文基于此对其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关键词:太平广记;鬼;文化

一、《太平广记》中的鬼类小说

《太平广记》是一部在北宋初年,由李昉等人编纂的笔记小说,同时也是由官方所编的类书之一。书中“编轶既广,观览难周,故使采摭精英,裁成类例”[1],收录了汉至宋初的小说,这些小说存在着一定的野史成分。全书一共是500卷,收集了40卷400多篇的鬼类小说。我们可以由此观彼,中国的怪异小说深深扎根于鬼文化之中,而中国的鬼神是古代宗教的产物,直接体现的是道教与佛教的影响。

二、《太平广记》鬼类小说与宗教思想

古往今来,中国民众一直对于鬼是忌讳的,有些人甚至是持害怕的态度,对鬼态度的取向一般都能符合道德化的标准,如心正则无惧、心邪而惴惴。这种道德化的标准潜移默化地驻扎在中国民众的印象之中,这都体现了鬼类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

从东汉开始,道教逐渐成为中国有影响的宗教之一,道教所弘扬的不灭、永生恰好与中国的鬼文化相互融合。小說从描写鬼的内容能够折射出中国民众对于鬼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从古代一直到现在,中国民众对于长寿的渴望,这种渴望源于对死亡的畏惧,很多时候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长度,于是求救于道教的永生不灭,相当于对自我生命的一种保护。尤其对于疾病的侵袭,在药石无灵的结果之下,唯有正义的人对死神进行自我防御,才能寄希望于获得生命的足够厚度。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而是在西汉时期从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境内,佛教以因果报应、轮回等思想为主要的信义,于是中国的鬼文化与宗教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思维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百姓的信仰,在封建的时代里,随处可见不公正的现象,老百姓面对权贵的腐化只能忍受,而这种忍耐又是以佛教的信义作为寄托的。面对不公而要克制内心的愤恨只能依靠佛教的思想,刚好佛教的教义能克制这种心情。佛教所倡导的因果报应是:善良之人有好报,邪恶之人终究有报应。而且这种思想非常符合统治者的需求,以此安顿民心。渐渐地,植根于中国文化当中的宗教思想,与中国特色的鬼文化思想相结合,以笔记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鬼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举出《太平广记》中实际的例子进行说明,浅析这两种折射活人心态的特征。

1.正义标准

富阳人[3]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簖。旦往视,见一材头……此物转顿,请乞放……王至家,炽火焚之,后寂无复异。

《富阳人》讲述的是在南朝宋元嘉初年的时候,姓王的富阳人发现修好的栅栏几次被木头撞坏,后来发现木头就是鬼,人面猴身,只有一手一足,想通过引诱富阳人而害他,“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正欲害人自免”,结果是,富阳人并不为此所惑,而是烧了鬼藏在里面的木头,得以保全自己。

战胜厉鬼,对自我的保护体现在小说内容当中,鬼的行为实际也是反映了他人的一种行为。从鬼的角度来看,因做了坏事害怕被人类烧死而诱惑富阳人,实施自我防卫,最后还是不得善终;而富阳人从不相信厉鬼,以自我防卫的方式战胜它,这都影射了一种社会标准,正义的人才有资格实行自我防御并取得成功。人与鬼的区别并不单单是指肉体上的,更多是精神方面的正义标准,鬼就是非正义的影射。

2.因果报应

桓恭[3]

桓恭与桓安民参军……常先以饭投穴中。如此经年,忽见一人在床前,云:“……感君之德,报君以宁州刺史也。”未几果迁。

《桓恭》反映的又是另一种文化内涵。桓恭与桓安民参军的时候,只有桓恭发现床前的小穴,且有一坏棺材,桓恭长时间对小穴投些饭菜,鬼因而感恩于他,以宁州刺史的职位作为报答之物。

因果报应思想渗透在中国民众的内心世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求得来世的安乐,并不像西方享受当世之乐的信义。很多时候民众祈求的一种公平正义的存在,而事实并非如此,于是转化为精神的帮助以求得付出的结果。鬼是人内心的反映,鬼有孤独的一面,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正如活人有时也需要帮助,“常食见餐,感君之德,报君以宁州刺史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坚决相信因与果的必然联系,以取缔心中的不平衡之感。

中国的鬼类小说吸引国人的地方就在于,能有真实地反映活人的思想,并平衡内心的不平,因为与宗教思想结合并衍生出正义与因果报应的文化内涵。

宗教的思想与民众心中具备的长生不死愿望相切合,民众对鬼神的信仰源于对生活的希望与寄托,道教与佛教能对民众产生内心的安定感,如祈祷、消灾、辟邪、驱鬼等等,它们多方面深入民俗生活中。消灾解难是鬼文化的展现,实际上,正义的人不会受到鬼魅的干扰,恰恰是通过鬼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讽谏社会上的人。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广记》中的鬼实际上是具有人的行为特质的,也就是说是人的一种影射。这也是一种世俗化的体现,以自我防卫与因果报应为特色特点,于是鬼当中的文化含义反映了民众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广记:进书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徐华龙.中国鬼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3]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莫燕军(1989.3-),女,汉族,广东鹤山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因果报应太平广记富阳
共绘“富春骑行图”,千名骑友完成环富阳挑战!
浅谈古代志怪文学中狐形象的发展演进
2017环浙自行车嘉年华富阳站圆满落幕
浅谈《太平广记》中器物精怪类型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
论古代戏剧中的因果报应
《鸳鸯针》佛教思想探析
明高承埏稽古堂刻本《玄怪录》重新校勘—— 以与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的对照为中心
富阳“五老”文艺团关爱盲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