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阮籍诗文中的首阳山意象
2014-09-16安晋芳
摘 要:伯夷叔齐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感动着历代仁人志士。阮籍也在诗文中多次引用首阳山典故,這绝不是偶然现象。首阳山在阮籍心中起着精神的导向作用,本文将从阮籍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思想多样性等方面,通过他对伯夷叔齐的歌颂和质疑,来展现阮籍在动乱社会中的矛盾心态,深入的了解阮籍心中的首阳情结。
关键词:阮籍;首阳山;伯夷;叔齐
阮籍,魏晋之际名士,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精神领袖。根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1]我们可以看到阮籍那高扬自我的人格和任性不羁的个性。同时,他还在诗文的创作上卓有成就,尤以五言《咏怀诗》驰名于世。阮籍诗文“隐约曲折”,这与当时的环境和“未尝臧否人物”的“至慎”言行是分不开的。李善注《文选·咏怀诗十七首》时曾云:“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发此咏,故每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2]要表达“幽深”的主题思想,诗文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典故来寄托作者情怀。在细读阮籍诗文时,我们不难发现“伯夷叔齐”的事迹被反复引用,出现频率甚高,这便引发了笔者的兴趣,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来讨论阮嗣宗笔下的首阳山情结。
一
伯夷叔齐作为儒家所推崇的“古之贤人”,《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如“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者,伯夷、叔齐与”《孟子》一书中还记载了他们的言行对当时百姓的影响“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此外,道家代表著作《庄子》也对其有所讨论,庄子将伯夷叔齐同盗跖相比较,认为他们是“殉仁义”的“君子”,盗跖则是“殉货财”的“小人”。而真正使首阳故事完整化的是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两人因退让国君之位逃出国家,归西伯养老,后扣马而谏武王,终因耻食周粟退居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后人对伯夷叔齐典故的运用便多以此为蓝本。
阮籍《咏怀诗》多次写到首阳之事,如其三“驰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其九“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作者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首阳山的向往,希望登上首阳山去追寻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气节。再如其六十四“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及四言《咏怀诗》的“夷叔采薇,清高远震。”等诗句都在不断强化自己向往首阳的心愿。阮籍对伯夷叔齐的情有独钟也体现在文章《达生伦》中“诚非媚悦以容求孚,故被珠玉以赴水火者,桀、纣之终也;含菽采薇,交饿而死,颜、夷之穷也。”他将颜回、伯夷与桀、纣相对举,用以说明“是以名利之途开,则忠信之城薄;是非之辞着,则醇厚之情烁也。”阮籍还有一篇《首阳山赋》更是直接标其名来引用首阳山典故,但所表达的感情与前面例子有所不同,我们会在下文中具体分析。
二
首先我们先讨论阮籍诗歌中大量使用首阳山典故的原因。
(一)地域关系
对于首阳山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其一便是指今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为陈留人即今河南开封,曾屡次任职从事事中郎一职,也就是他常活动于洛阳一带。而诗歌中出现的“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首阳山赋》描写的“正元元年秋,余尚为中郎,在大将军府,独往南墙下,北望首阳山”关于首阳山的大致方位,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洛阳城十二门,一曰上东门”《昭明文选》中李善的注中引《河南郡境界薄》“城东北十里,首阳上有首阳祠一所。”[3]可以肯定,在汉魏洛阳故城东北确有首阳山一座,位于河南偃师境内。而伯夷叔齐是否就是饿死在此呢?根据郑慧生于九二年发表的《首阳山考》,可以初步确定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即今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阮籍活动于洛阳,眼前就有一座首阳山,一定很熟悉伯夷叔齐的故事,自然会触景生情,引发很多思考,对于自己所熟悉并深受感染的事迹,阮籍在诗文中大量引用便可以理解。
(二)伯夷叔齐与阮籍的相似性
阮籍在诗文中引用首阳山典故,绝不仅仅因为地域,一定是典故中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引发了思想上的共鸣,“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1.生活背景
阮籍生于曹操统一北方之时,活动于动荡的正始时期,当时司马氏以名教为幌子,伪善险恶,企图篡位夺权。阮籍虽反对司马氏的违逆之行,但却因高压政策而不得不屈服,因此阮籍只能以仕为隐。身处朝廷,他对政治的黑暗和当权者的腐败体会真切。“馋邪使交疏,浮云令昼冥”(其三十)“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其三十三)司马氏为篡位,拉拢收买,颠倒黑白。面对这种“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的境遇,阮籍深感如履薄冰的痛苦。他“本有济世之志”但面对残酷的人事剧变,希望顿时变成了失望,建功立业的满腔热情变为了隐遁冷漠的态度。此时的诗人与避居首阳的伯夷叔齐一样,他们都面对政权的更迭,不满当时的统治者。阮籍常以耻食周粟的隐士来隐喻自己忠于曹魏且不忍目睹魏朝的衰败灭亡,所以愿意辞官归隐追随二老,登上那“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的首阳山。但现实的残酷只能让阮籍翘首期望,他只能在诗歌中不断地呻吟以抚慰自己那颗痛苦的心灵。
2.儒家思想和抗争精神
阮籍在诗文中多次引用首阳山典故,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观念,而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阮籍《咏怀诗》中回忆起“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其十五)可见他从小好学不倦,酷爱儒家经典,不爱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贤者为效法榜样。除了研习儒家经典,他还习武“少年学击剑,妙计过曲称。”(其六十一)少年时的阮籍就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儒家思想不仅在阮籍自身修养的养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就是在面对现实的政治斗争时也有着引导作用。伯夷叔齐作为儒家的典范人物一直备受推崇,阮籍和他们面对以臣弑君,以暴制暴的违逆行为时,都是坚决反对,而这正与儒家所宣扬的君臣仁义相契合。正是由于对独立人格和不妥协精神的追求,才使得阮籍在《咏怀诗》中频繁引用伯夷叔齐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另外,阮籍《咏怀诗》中的伯夷叔齐形象不同于其他隐者,他们代表了一种抗争精神。伯夷叔齐不能容忍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不仁不孝的行为,采薇而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这种抗争是惨烈的,激进的,但同时也是伟大的,轰轰烈烈的。阮籍社会黑暗,政治压抑的环境下,自然会对伯夷叔齐产生由衷地敬佩,反复表达自己虽不能至之而心向往之的夙愿。阮籍的诗歌虽以“厥旨渊放,归趣难求”[4]著称,但在压抑下却张扬着“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其八)的反抗精神。虽不能踏上首阳山,但他同样以“觉醒者的头脑和言行怀疑、否定,乃至奋起抗争,表现出不同于主流精神的叛逆精神”[5]。所以阮籍在诗文中大量借首阳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儒家思想和抗争精神。
三
阮籍思想是矛盾的,后期阮籍由于政治环境的残酷及魏晋玄学的影响,追求个体自由和精神逍遥的道家思想占据了主要地位。他虽一心敬佩伯夷叔齐终不改志的高洁气质,但他的归隐路同伯夷叔齐相比显得无奈而不彻底。阮籍在诗歌中每每提到要追随古之贤者时,总会流露出更多的犹豫,这条归隐路始终走不下去。这种心向往之而不能的痛苦,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在环境看,在当时互相倾轧的政治斗争中,事态的发展不可捉摸,政局的前途难以预料。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的高压政策愈加惨烈,不仅一批政要人物卷入这场政治漩涡,就是大量的名士也被推向断头台。这给当时的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阮籍不禁在表达归隐愿望后常常感慨“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其九)残酷的政治就像刺骨的冰霜一样聚集在我身上,凄怆伤心徘徊难进。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现实的险峻和阮籍所背负的顾虑使他迷茫而无法前行,只能虚与委蛇,遂以咏怀来抒发内心矛盾,但最终也只能“命驾起旋归”(其十四),望而无望。
从内在思想看,魏晋时期天灾频发,人祸不断,“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场景时常可见,文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时代的苦难让阮籍感到惊悸不已,这便再次唤起了他对于功名富贵,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春秋非有讫,富贵焉常保?”(其四)“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其十五)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富贵功名,如同过眼烟云,顷刻俱灭。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剩下最真实的就是生命。受道家思想影响,阮籍诗歌中也常流露出贱名贵生的思想,但这又与阮籍《大人先生传》和《达庄生》“齐一死生”是有巨大反差的。对生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常让他困顿不已,这也正是阮籍思想的矛盾性所在。
此外,《咏怀诗》和《首阳山赋》对两位贤人的差异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思想的斗争性。在《首阳山赋》中作者将时间拉回到那个秋夜,孤独伤感的主人公迈着蹒跚艰难的脚步独往南墙北望首阳。当时正值曹芳被废前夕,激烈的政治斗争不段地撞击着阮籍的政治思想信仰,他对曾经推崇的儒家名教产生怀疑,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和未来。《首阳山赋》是阮籍对自我的一个剖析,他开始质疑自己曾经向往的伯夷叔齐是否真的是人们口中的贤者。他在赋中三次发问“实囚札而处斯兮,焉暇豫而敢诽。”“此进而不合兮,又何称乎仁义?”“肆寿夭而弗豫兮,竞毁誉以为度。察前载之是云兮,何美论之足慕?”在一系列思考过后,阮籍感叹“且清虚以守神兮,岂慷慨而言之”。在《首阳山赋》中,阮籍对伯夷叔齐作出了不同于儒家正统君臣的评价,“贱名贵生”思想成了他所赞扬的对象。
綜上所述,阮籍面对首阳山,对古之贤者从根本上还是给予赞赏的,他们的精神不断地感染着阮籍。自幼习儒的他遵循着君臣之礼,但政治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又常让这位胸有大志,忠于魏朝的士人不得不屈服于强权,默默隐忍。时代的苦难使他在选择反抗时犹豫不定,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首阳山终究是阮籍心中一道翻不过去的坎儿,只能遥遥相望。
注释:
[1]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59页。
[2]转引自祁欣,刘仁清:《阮籍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6页。
[3]转引祁欣,刘仁清:《阮籍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35页。
[4]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1页。
[5]郑训佐,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魏晋南北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1]阮籍,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祁欣、刘仁清,阮籍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
[3]靳极苍,阮籍咏怀诗详解[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郑慧生,首阳山考[J],人文杂志,1992(5)
[5]刘伟生,一条无法中级的归隐之路——论阮籍的首阳情结[J].船山学刊,2007,(3).
作者简介:安晋芳(1991.11.25-),女,河北衡水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13级),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