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街行乞与城市形象的建构

2014-09-16马欣欣王忺

今传媒 2014年9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城市形象

马欣欣?王忺

摘 要: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与之相伴,流浪乞讨人员海量涌入城市。笔者以偶遇抽样的方式对济南市三大名片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市民认知态度的调查,深入挖掘街头乞讨与城市形象建构的内在关联。以期对遏制城市乞讨丛生现象,构建良性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街头乞讨;城市形象;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048-02

城市街头乞讨队伍层出不穷且逐渐出现职业化乞丐群体,此群体的存在不但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乞讨者失去受援机会,而且对市容市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有碍城市形象的建构。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兼著名历史古城、旅游城市其形象建设尤为重要,对街头流浪乞讨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市民作为城市形象的载体,对街头乞讨行为的认知态度,面对各色乞讨者其不同的行为反映,及相关原因都值得深究。

一、调查设计

鉴于济南市区市民流动性大的特点,对市民认知态度的调查采用统一问卷、偶遇抽樣的方式。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框架,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途径,对街头乞讨、市民认知态度与城市形象建构进行深度描述与剖析。

笔者于2014年3月在泉城广场、千佛山、芙蓉街,此济南三大名片区进行了发送式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5%,有效问卷经编码后输入计算机EXCEL2003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统计结果。主要分析市民对于城市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感知状况,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进而指出街头乞讨对建构城市良好形象的负面影响。

二、数据分析

(一)市民自身情况

本次调查男性占46%,女性54%;青少年38%,中年42%,老年20%。其中工人、农民工占22%,事业单位人员16%,大中专学生占27%,商业从业人员19%,个体户及自由职业者16%。

(二)市民对乞讨现象的感知概况

1.认识及情感。(1)城市乞丐分布。城市乞丐虽然量多,但分布地区较为集中,经调查发现乞讨者多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诸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徘徊。(2)乞丐类型。济南市区街头乞讨花样繁多,经调查24%的乞讨属于卖艺型乞讨,告示型乞讨占22%,乞求型乞讨54%。对于市民遇到的乞讨种类,经统计发现乞求型乞讨居多。笔者分析此乞讨类型最简单易行,只需拿着乞讨工具即可四处乞讨;乞讨型和告示型不同,不需打动人心的告示,也不似卖艺型,需要有一技之长。这种简单轻便的乞讨方式无形中造成某些懒惰之人对其模仿,致使乞讨队伍壮大,对塑造积极健康的市容市貌极为不利。

乞讨者按年龄一般分为老年乞讨者和中青年乞讨者。通过对市民认知态度的调查发现,市民倾向于对老年乞讨者伸出援手,高达46%的市民愿意对卖艺型老年人给予金钱帮助,而最不愿意给予帮助的是中青年乞求型乞讨者,如表1所示。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进一步与市民沟通探究发现,其大都对乞丐持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厌恶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市民不认为乞讨者是真正需要帮助,而是出于惰性或是更恶劣因素的一种诈骗行为;即使是老年或残疾卖艺的乞讨者也有可能是乞讨集团所为。这种可能让市民更加麻木、冷漠地对待街头乞讨。

(三)乞讨行为与城市形象的内在关联

1.影响因素。城市街头乞讨对城市形象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调查发现,有12%的市民认为街头乞讨使社会风气日益下降,有超过40%的市民认为乞讨者的存在对公共治安、城市交通、环境卫生造成不良影响,如表2所示。

经调查分析,街头乞讨对城市交通的阻碍有三种情况:市民在马路上行走遭遇乞丐纠缠;人行道路上告示型乞讨者或坐或躺占据空间;驾车等待红绿灯时被乞丐敲窗索要。这些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城市交通正常发展,亦对旅游城市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据调查数据显示车站附近、学校周边、景区周围,乞讨者出没频繁、构成复杂,乞丐聚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济南作为省会和旅游城市,景区环境的优美至关重要,但庞杂的乞丐流窜作案严重有损景区形象。此上种种情况表明,街头乞讨行为给公共场所的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乞讨者往往是以破败不堪的外形出现在公共场所,或真实或为了博取同情,对公共场合环境卫生无形中带来负面影响。

三、研究结论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为了创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为了给市民营造安居乐业、赏心悦目的公共居住空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关注自身形象的塑造。在此背景下,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街头乞讨引发了一个新的话题:污染城市形象。从理论上讲,学者蒲实对城市形象的定义比较专业和全面: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1]。城市街头乞讨现象从多方面影响城市形象的建构,笔者根据调查分析从以下几方面阐释街头乞讨行为与城市形象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街头乞讨阻碍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经济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之一,经济发展前景向好的城市对内可以增强市民的凝聚力、自豪感,对外可以提高城市的信誉度、吸引外资。城市街头乞讨活动泛滥,政府为维持城市健康发展不惜斥资治理乞讨现象,如政府投资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对部分身体健全者或有一技之长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乞丐群体的庞杂特质,使其处理过程具有周期性、反复性。对乞丐群体的治理,无形之中对城市经济结构也会产生影响,进入信息时代的城市经济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但乞丐自身素质的制约使其在城市难以有适合其能力的工作岗位,即使是政府安排也大都是闲职,造成资源重复浪费,不利于城市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二)街头乞讨破坏城市舒适人居环境的营造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活动以及与居住活动有关的一切主客体背景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它不仅仅包括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2]。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市民创造安居乐业、赏心悦目的生活工作空间。而街头乞讨的行为严重影响市容美观。街头乞讨者自身形象不佳。乞讨者多以破衫褴褛、卑躬屈膝、低到尘埃的形象出现在市民视线中。很多乞讨者为了展现自己的可怜,故意把自己弄的鲜血淋漓、惨不忍睹。乞丐这道美丽城市中的“伤疤”令市民抱怨不已。街头乞讨者多活動于城市公共空间。乞丐频频出入城市的繁华地带,如主要街道、车站、公园、景区、学校周边等,给城市交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街头乞讨不利于城市文化含蕴的塑造

关于城市文化,郑卫民援用广义文化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简单地说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3]。城市文化凝聚着城市的灵魂,引导着市民思维,推动城市的发展。街头乞讨有损物质文化。城市文化首先通过基础设施来体现,城市建设重视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城市功能、城市建设、城市文化相结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如城市街道标识、旅游景点、大型广场设计等等都极具文化含蕴。然而,由于这些具有特色的场所吸引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这也成为街头乞讨者作案的重点区域。乞讨者们脏乱的行为对城市物质文化的维护极为不利。街头乞讨有损观念文化。经济只能提升城市的实力,文化才能打造城市的魅力。“文化是城市延续的纽带······城市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有形的文化遗迹上,而且体现在无形的文化内核上。[4]”观念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动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是城市的命脉,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街头乞讨现象却使济南这座历史古城多了一些脏乱少了一些文化底蕴;使济南著名景区多了几道“伤疤”,无不令人惋惜。

城市形象塑造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对城市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入挖掘、高度凝练的过程。谁在建构城市形象?市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市民既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又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大众传媒体系是传播城市形象的渠道。经济是构建城市形象的物质基础;文化是构建城市形象的核心因素;市政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头乞讨现象从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对城市形象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着力塑造城市形象,必须重视城市街头乞讨现象,遏制乞讨行为,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蒲实.城市形象设计的战略意义[N].人民日报,2003-01-10.

[2] 李娜,夏永久.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06(4).

[3] 郑卫民,彭华.论城市文化生产力与城市协调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

[4] 吴良铺.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