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会学习数学
2014-09-16高清潮
高清潮
为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要求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学校单一追求应试教育的目标,大搞“精英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成绩不理想,进而影响这些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使每一个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够有所提高,即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变追求。
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在讲,但是教师“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生“学”得就多,反而是容易造成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就越快。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就是要教给学生“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我们应做到”少教胜过多教“。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新课改下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改变。
新课改要求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目前来看,在课堂求知的过程中,教师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互帮互学。合作学习中教师既非主角,学生也非配角,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是马上解答,而是提交全班学生讨论,大家相互帮助,能者为师。教师的作用就是评价引导。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减少了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地表演,减少了无效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一、学案导航来做好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的保证。但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准确的目的性,这就需要教师的学案引导了。课前自学,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案是为学生课前自学预习提供指导的载体,它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学习目标重点、学法指导、自学解惑、知识拓展。在集体备课中,全组教师根据学情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达成共识,制定出本课教学的认知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自学题目,自学题目有典型性、启发性,题目类型不重复,题目难度有标识,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预习自学,初步达成目标。“知识拓展”为选做题,优等生必做,中等生选做,学困生不用做。学生普遍反映,以前教师让预习,不知道怎么做,将例题读读了事;现在有了学案,预习任务明确,按照教师的方法指导,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在课前自学解决,培养了自学能力。
经过试验可以总结出,学生课前通过完成学案,教师就能很好的把握了学生预习情况,课堂上节省了不必要的讲解时间,重点解决难点问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前的预习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目的性更明确,能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解决个人在于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教师课堂讲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尤其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这样的学案是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使学生都参与到其中。
二、注重学生自学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要注重学生自学。学生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掌握方法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每节课的“高效”,能否变为学生一生的“长效”,的确值得每位数学教育者认真思考。
“教”意味着一种过程,对于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我们常常运用情境的创设,例题的精讲,拓展的多练来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依然处于被动状态,正确率高的背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可能还处于浅的层次,处于技能与技巧层面,即大量练习能达到的熟练层面。“教”中学数学,能真正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假设——想办法验证——探索发现——交流表达——拓展运用,将数学思维推进到理解层面。学生形成了这种习惯,将更有利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和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三、学生自己进行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按照教学环节,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都会对整节课进行简明扼要小结,通过小结使整节课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强调知识间的关系,强调解题模式,强调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的使用范围及应注意的事项,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全面深刻。此时学生应认真听讲,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关注的不光是课堂,更强调整体建构课前、课堂、课后并重的完整教学过程。因为课前准备(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课后分层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关注的不光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这一外在形式,更强调整体建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课堂氛围统一的课堂文化。因为教学是否有效、能否高效,关键在课堂文化各个构成要素是否正确有效。
我们关注的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当堂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更强调引导学生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到大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去把握,整体建构数学学科一节(课)的、单元的、主题的、学年的、全学段的知识体系和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及规律。因为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系统性,通过点、线、面、体的整合和调整,使学生进一步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的内容,形成结构性的知识,从而触类旁通,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的丰富,更强调整体建构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健全人格。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整体意义上的、具有生命力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智慧的生成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知识结构图是整体建构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必须绘制各级别“知识树”或“主题结构图”,用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方法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积极探究、归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并使之了然于胸。但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始终是引导、协助学生梳理本节的学习内容,学生自主归纳小结,并在教师帮助下,在小组合作下,将所学新内容、所获新方法与已学知识、方法进行整合、嫁接,通过知识(方法)树、知识(方法)结构图的载体将知识间、方法间的逻辑联系形象反映出来。
分层达标,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