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014-09-16周明仙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熏陶经典诵读国学

周明仙

摘要:国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通过国学经典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学生会形成人生高洁的志向,远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关键词:国学 经典诵读 熏陶 情感 素质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

同时《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外阅读方面指出:提高阅读品味,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才能保证阅读的高质量和一定的阅读量。我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看法,与大家共交流。

一、多读多记,强化诵读

因为农村学生课外读物少,他们视野不够开阔,知识单一,理解能力相应地也就较差,同时个别家长不太重视,缺少对孩子的辅导。再加上国学经典文化蕴涵的内涵较深刻,有些内容家长也不可能理解到位。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征,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读,熟读成诵,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不论是文本中的课文还是课外的美文,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文的内涵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才能带着感情去读,去领悟当时情境及心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逻辑性的增强,生活阅历的丰富,他们就会逐渐理解、体会。

二、指导诵读,渗透意境

诗文诵读讲究音韵之美,因此,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舒缓,情感境界。比如,下面一句话的停顿,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如果在教学中不交给学生如何停顿,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又如,《游山西村》一首八言律诗,本来是韵律优美,可有人在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时错读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既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又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到位。

三、引导感悟,理解情感

国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只让学生诵读,学生很难理解“罔、殆”之意,我们不妨引导、点拨“罔”是“迷茫而无所适从”之意;“殆”则是“疑惑而无所得”之意,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意思,也更能让学生懂得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国学经典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点拨。比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这句,我们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这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理解该句的深刻内涵。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比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句,我们就可以问学生,听到父母呼唤时,你回答迟缓了吗?父母指派家务时,你偷懒了吗?父母教导你时,你恭耳倾听了吗?父母批评指责你时,你接受了吗?这样用日常礼仪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习惯。《弟子规》此书以伦理道德教育学生,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真正起到教育、成长的目的。

四、多样评价,激励诵读

再好的面包总让人吃也会觉得不新鲜,为了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激励评价。

1.经典诵读比赛。各班选出五名选手用名句接龙进行评价,还可让全体学生参与用名句填空,人手一张进行比赛;也可以用背诵、抢答、表演等形式来进行评价,内容不仅有课文中的,也可选一些课文外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背过的诗文用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根据国学的内容、意境,精心设计,配上图画、颜色、版面,将读、写、绘、意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以《弟子规》为蓝本,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孝道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在家中对父母的孝,在学校对同学的情,对教师的爱,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恩之心,通过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为学生提供大量国学资料,为学生提供优美的读书环境,方便学生阅读。

5.开展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好素材。要求学生在假期走进家乡名胜,走入名山大川,实地考察,调查访问,获得地方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县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旅游胜地”的美称。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资料,他们有的写成诗;有的写成文;有的写成读后感,把自己对地方胜景及文化的认识诉诸笔端。我想:这些活动的开展,意义将不仅仅是活动本身,学生学到的也不会仅仅是知识本身,可能我们的一些学生,从此便会形成自己的人生高洁的志向,远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不能局限在诵读本身。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益资源,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我们可以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诗文选入校本课程,按照一定的课时安排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一节;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各班班主任或语文教师讲授;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比如,多媒体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记录,有总结的国学诵读教研活动。这样把国学诵读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学生的身心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读好国学经典,将在学生生命的长河里奠定他们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读好国学经典,将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意;读好国学经典,会给学生的心灵点上一盏不灭明灯,照亮学生一生的心路历程。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熏陶经典诵读国学
用艺术熏陶家风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此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