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014-09-16潘怡
潘怡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从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创设探索意境,激发求索意识等三个方面通过理论分析与自身实践进行结合,分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思维 能力
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历史教学深层次探究的意识,体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一点实践。
一、吃透、整合教材,提升阅读能力
进行有效的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不同,历史学科讲述的是发生的史实,带有发生性、综合性以及史论结合等特点,学生在阅读历史课本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诸多障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整合教材,加强阅读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通读的本领。为了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的系统性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纲(亦即讨论题),让学生结合讨论题认真阅读教材,读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充分开动大脑机器,边读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并针对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时,我将两节内容整合到一起,在讲解新课前,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在阅读教材时拓展思维,比如设问:
1.繁荣的背后: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特别是股票、信贷等行业,但20年代的繁荣是“真正的繁荣”还是“虚假的繁荣”?繁荣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又被人们称为“世界末日”,为什么?
3.罗斯福新政“新”在什么地方?
4.面对新政,很多资本家认为新政的措施损害到美国资本主义的根本,是否正确?新政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问题简单、新颖,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问题的设计既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概括,又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吃透教材,进一步整合教材。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对于基本问题多能解决,而对于一些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也都能解决。如此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阅读、解读教材时,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乃至课本教材的重难点,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拓展思维。
另外,在一个单元几课学完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归纳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指导学生通过对单元整体知识的分析比较以及整体归纳,把各课分散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把阅读能力提升到比较高的层次。
二、还原创造问题情境,提升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还原创造问题情境,简单地说,是指带有问题或矛盾的学习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
历史学科的内容具有内容丰富,纵横连贯等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内容的这一特点,从历史课本及知识本身概括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这节内容时,我补充了“西安事变”的有关史实,我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西安事变发生后,应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对蒋介石,是杀,还是放,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学生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杀,因为蒋介石面对日本的侵略先实行“不抵抗政策”,后又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他的阶级本质决定他是反共反人民的,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因此该杀;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放蒋,因为当时中国面临外来侵略,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应该联合蒋介石共同抗日。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应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从而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各阶层的态度等方面分析解决西安事变的方式和原因,最后使学生达成共识:对蒋介石该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代的需要,是符合民族利益的。通过问题的创设、解决,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设探索意境,激发求索意识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思考、实践的重要性。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当时的社会意识,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背景,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现在的历史考查要点中对时代背景不做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对于一件历史事件,只有讲清楚发生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连贯性,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还原、创造情景,分析时代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
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我们还可以运用倒叙的方式,先分析历史事件的现象乃至结果,再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设问。例如,讲《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我先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简介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广泛的交流,促使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因此,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共同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二战结束后,东西方并没有形成这一对全人类造福的良好形势,现实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挑起了东西方的冷战,使东西方陷入了长期的对峙之中。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场人类悲剧发生的根源,给学生以一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也能够进一步带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观教育前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源源不断地吸取时代的“活水”,成为时代的栋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担负时代的重任,迎接时代的挑战。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