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2014-09-16李明媚
李明媚
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何高效地引领学生发现、创造美,是每个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美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难以控制。理想中的新时期课堂应该是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积极参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课堂的组织与引导阐述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