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安徽历史测绘地图发展史略

2014-09-16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民国绘制安徽

孔 军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近年来各省在新编通史的过程中,测绘史渐渐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测绘地图之所以变得那么受重视,是因为“测绘地图是用科学的方法测制的地图,即利用天文、算数、测地等方法,利用计里画方或者经、纬坐标确定方位高低,又用标准方法测绘地貌地物,并且按照一定比例及几何投影的方法将地理实物绘制于纸上的地图。[1]这种地图一般精度高,空间距离感强,更能方便为人们所利用。而纵观安徽测绘地图真正发展的历史,从 《皇舆全览图》算起也不过只有四百年的历史,而严格算起来测绘的真正近代发展史就只有一百五十多年。虽然测绘地图的发展时间极其短暂,但安徽地区在清末民国时期这方面的资源由于前辈测绘地图学者的努力,形成了很多成果。这些清晰展现、跃然纸上的绘制地图无疑对我们研究近代安徽地理的概况和历史政区的发展沿革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了解安徽历史测绘地图资源的状况实为必要。

一、侧重于舆图水利的清代测绘地图

清代是中国近代测绘的起点,伴随着众多西方传教士的进入,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开始与西式方法结合,催生了中国式测绘地图的发展。康熙年间《皇舆全览图》是西式方法应用于中国地图绘制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测绘新发展阶段的进入。《皇舆全览图》不仅仅绘制全国图幅,按照清代各省区域也有分册绘制,共计“全国地图一,离合凡三十二桢,别为分省图,各省一桢。”[2]10185-10186安徽就是其中以1:140万的比例尺绘制的“江南全图”一桢中的一部分,而这也是安徽近代测绘地图的先声。在此测绘的基础上,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几经修改的各种版本也渐渐出现,只是康熙年间福克斯绘制的“江南全图”由于技术的不足也造成了“山水只表示其大势,与今图对照,错误尤多。庐州北无山画山,而居住地的注记也稀少的可怜”[3]93的缺憾。

乾隆年间,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测绘的《乾隆内府地图》完成,此地图与康熙年间的测绘地图相比最大的进步是“康熙图只绘主要水系,而乾隆图河流与居民地注记较详,对山名注记也较详。”[4]189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仅仅四十年的时间,地图绘制的精确度和详细程度已取得了极其可喜的进步。

鸦片战争后,咸丰年间董方立、李兆洛编撰过《皇朝一统舆地全图》,同治朝又有《大清一统舆图》32卷,其安徽部分由于 “地势用立体笔架式符号表示,北稀南密,山脉没有明确的走向,只注有山名,如黄山、九华山、白云山等”。[3]238虽有不足,但是其贡献却是巨大的。“康熙乾隆年间的成果,至此才能为民间普遍使用。现代中国地图出版之前,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地图集。”[5]146

光绪朝的《大清会典图》编撰一方面改变了地图以康熙时期《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为底本的历史,另一方面刘筹编撰的《安徽舆地图》的测绘也开了地图测绘由中央入地方的先河。其中在安徽测绘的层面上采取了由下而上逐级绘制地图的模式,由县而至府,由府而至省。其中有十四县按照每方十里的绘制模式,折合比例尺1:25万,其余各县和府按照每方五十里,折合比例尺1:120万,而省按照每方一百里,折合比例尺1:250万,此版本的地图共有三册,其中一册为地图册,共计74幅,现均藏于北京图书馆中。这是清朝安徽省第一次正规而有序的大规模测绘,从1890~1895年历时六年完成,同时这也是清朝安徽舆图绘制中精度最高、最具现代风格的一个版本。而对于《安徽舆地图》绘制要求的记载,在安徽巡抚福润的奏折里有着详细的记载:“以三角法测山川集镇,以曲线法量边界道途,皖北之安庆、六安,皖南之徽、宁、池、广,重峦迭嶂,必涉最高之山巅,以施遥测之法;水则江淮二渎,横贯全境,必须循岸细测,得其曲直广狭之数,然后可与滨江沿淮州县城池距离吻合无差”。[6]175总3709《大清会典图》的安徽部分实现了 “地物要素符号设计上的突破:一是创制新地物符号。在《安徽舆地图》上,可以看到由于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地物要素符号,如电线、电报局、航行灯塔、通商码头等。二是改革原有地物符号,使其更加形象逼真。例如,在十几本地图集中,安徽省地图集采用了晕翁法表示山体地貌,这种表示法层次清楚,山体大小及走向明显,较之后来退化了的“毛虫式”表示山脉要好。”[7]

进入20世纪后由于清政府受到内外部压力,革命风暴愈演愈烈,虽然安徽仍有部分县绘制了地图但是均无比例尺,与《大清会典图》中安徽地图的测绘无从比较,只有1908年1:90万的由上海商务出版社编印的 《安徽省全图》并附带有1:2万的安庆府城图。还有 “光绪三十四年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中心,由南洋陆军测量司编制的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安徽省图》十六幅以及十万分之一的 《太湖县附近总图》和《潜山县附近总图》各一幅。”[8]51由于采取了经纬坐标,且对于不同府之间和河湖进行了色彩的分异,地貌也有区分,已经与现代地图绘制无异。

除了舆地地图的测绘编制外,对于境内河流水域的测绘也是清代安徽测绘地图重视的重要方面。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且地处作为水旱灾害易发的黄泛区和长江沿岸地区等水旱灾害重发地区的现实,安徽对于河湖水域的了解和熟知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从康熙年间的《安丰塘图碑》到同治九年编绘的《长江图说》中的安徽十图,及至于光绪年间不断出现的各地区水路测绘地图(见表1),都显示着河湖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作为防范重点的地位。

表1 清朝近代安徽水利地图一览表[3]255

除此之外,清代安徽的近代测绘图还有合肥县地图、安庆城图、安徽各属矿区图,但是诸如此类的测绘地图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集中于舆地地图和水路地图的绘制上。康熙朝以来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渐趋顶峰,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内部起义和危机的不断加深,地图无疑是加强中央对各地方有效控制的重要工具。通过水路地图的绘制,江河水流的曲向、河堤的长短、江河湖域的聚落人群分布一目了然,对于农业和抗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是晚清安徽的测绘虽然引入了西方技术,然而在经纬绘图已经运用的情况下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计里画方的测绘手段,看似相辅相成的手段却容易造成混乱,而且纵观整个安徽全省内真正全面进行的大规模实地测绘仅仅是在康熙年间和光绪年间进行过。

二、民国测绘地图的发展概况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催生,在中国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安徽省的测绘事业也开始运用先进的西方手段进行测绘。而一系列的专业机构也频繁设立,对全省的政区、水利、交通、矿区、地形进行了测绘并制有地图。

1.国家规划内的测绘地图

(1)军事测绘成图。军事测绘地图指的是军方测绘人员并且以军用为目的而进行的地图测绘,民国时期共进行两次,一次是北洋军阀参谋本部五局组织的地图测制的“十年计划”,并提出了测绘1:2.5万、速测1:5万、斟测1:10万地形图的计划。另一次则为南京政府参谋本部陆军测量总局组织的于“1929年10月制定的《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民国十九年~民国二十八年)》,决定开展大三角测量和航测,并建立相应的测量队。”[9]285作为此两次测量的一部分,安徽省境内的测量成果不断出现。在第一次测量中,安徽省共测竣1:5万比例尺图地图96幅。虽然由于护国、护法、二次革命等战争未能完成400幅图的任务,但在曾作为内战战场的安徽已经实属不易。而第二次测量成果颇丰,据安徽省测量局制图科统计,民国7~25年间省内共完成五万分之一地图213幅。除此之外,在1912~1929年间,另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94幅,二十万分之一地形图44幅。民国36年(1947年)据陆地测量总局统计,安徽五万分之一比例成图为330幅,而在这些成图的基础上,还绘制了十万分之一比例的地图144幅,现在这些地图除少部分遗失或毁坏外,其余大部分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除了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领导下的测绘制图外,新四军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也在安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测量,其中1938年绘制了三幅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茂林、太平、榔桥地图,1945年补绘了同比例的孝丰、广德、宁国三县的八幅地图,并通过新四军测绘室印刷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安徽各地地图。

作为民国时期测绘的代表作品,军事测绘通过全国性的组织,各省的广泛性参与,虽然并没能对全省的所有地区进行完全地图测量,但是由于通过测量仪器,地图运用了大三角测量逐幅实测,地形图利用平板仪测量,其精度达到了以往所不能比拟的高度,体现了更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而在此时期共产党的测绘也开始发展成型。

(2)水利测绘成图。民国时期的安徽省水利测绘以192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江淮水利测量局为依托;第二阶段以安徽水利局、淮河工赈委员会、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为依托,进行测绘制图。第一阶段从1913~1916年,江淮水利测量局测量安徽北部水系比例尺为1:5万图67幅,二万分之一洪泽湖平面图38幅、废黄河平面图67幅、并有各不同比例淮河干支流图14幅(藏于北京图书馆)。第二阶段成果丰富,其中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测绘的万分之一的长江地形图,是安徽地区较早的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安徽省水利局于1928年绘制出皖北平剖面图304幅,其中总图一幅。“1939年,淮河工赈委员会测量队在颍上、阜阳、蒙城、亳县、凤台、寿县、霍邱等县进行汛后公赈筑堤工程测量,测量导线240.4公里,1939~1941年,绘制1:2万地形图41幅。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在蚌埠设立黄泛区225、226测量队,对安徽重要河流干支流进行了勘测。淮河流域成为民国时期最受关注的水道区域。”[9]322民国三十五年利用航测的方式编制了1:2.5万黄泛区相片图。

(3)地籍测绘成图。1928年,安徽省土地局成立,地籍测量成为新的关注点,1932年安徽招考了40余名学生学习地籍测量、制图、仪器使用,截止1936年全省绘制地图500余张。后因战争大部分停顿。[9]304在地籍测绘中,安徽地区截止1945年共有5县区、23城区、15场镇办理了地籍整理。

2.计划外测绘地图的绘制

(1)日本侵华地图。1937年日本侵华改变了中国测绘的历史,其中1937年日本在攻占南京次日便截获了包括142幅安徽十万分之一图和127张五万分之一安徽地图在内的众多中国地图。[10]1291941年后更是用空中摄影的方式绘制了1:5万比例尺的安徽航测略图56幅。另外,湖北省档案馆所藏日本“军事秘密图”中也涉及了安徽省的测绘地图和包括安徽部分在内的长江水道图,该批地图有二十五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七点五万分之一、五十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的大中小比例图式,其精确程度相当高。[11]安徽省图书馆收藏有一幅日本人绘制的 《安徽省当涂县图》(黑白,地图。尺寸:39x49cm.比例尺1:50000.备考为日文,不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有力证据之一。

(2)县域地方、个人测量成图。除了国家军事测绘的地形图、政区图、水利图外,进入民国后各地方也先后开始了对各自县域内部的测绘,据 《安徽省志·测绘志》记载,民国10~25年安徽有32个县绘制了运用明确比例尺或记里画方式样的县域地图,《合肥县新区全图》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另外专题性地图也颇为丰盛,民国元年~37年间,绘制的专题水陆图有8幅、公路图4幅、邮路图3幅、矿区图3幅、市区图4幅、黄山图3幅、淮系年表弁图1幅。1915年南洋测绘学堂毕业生池云在繁昌县大信冲测绘了1:5000比例尺的矿区图是个人测绘的典范,另外1933~1934年,安庆、芜湖、蚌埠等城镇开始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工作,共完成两千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102幅。大比例尺图也有所发展。

三、晚清民国安徽测绘地图发展特点

从以上分析和述论我们可知,安徽测绘地图在清末民国时期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其具有如下特点:

(1)安徽近代测绘地图的发展有四个分界点。一是以同治时期为节点,舆图开始走出禁宫,走向大众;二是以光绪末年为节点,封建势衰,安徽测绘地图的绘制手段走向趋于本土化;三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测绘地图的绘制主体发生变化,南京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进入安徽测绘领域,并且成果卓著;四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强烈的军事需要,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加紧在安徽进行军事测绘之时,日本侵略者也进入了安徽测绘地图的绘制行列。

(2)在测绘地图绘制方式的转变上,安徽走在了各省之前。光绪朝以前,安徽舆图兼及中西测绘方法,但以中法测绘为主,并且多以《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为底本。而从光绪年间《大清会典图》安徽部分的绘制开始,安徽测绘的手段基本西化,而且整体走在了各省之前,并且在人力物力以及组织上更具有规范性,测绘的人才也更具有专业性和成熟性。进入民国,许多地图的绘制更是在多次实地测量,并且利用先进的天文、水准、三角、基准、重力测量,甚至于航空测量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得地图绘制的精确性有了更高的发展。

(3)安徽测绘地图于晚清和民国的发展,差异巨大。首先是数量上:清朝的凤毛麟角相对于民国的雨后春笋,晚清测绘地图量少而且集中,民国测绘地图量多且分散。以安徽省图书馆藏1600余幅近代安徽测绘地图为例,其中明确标注为清朝测绘地图的仅有38个编号,而标明为民国测绘地图的有525个编号。①其次是控制上:清朝测绘地图基本上为中央牵头绘制和掌握,而民国时期既有政府牵头,又有地方自我组织,地图也不再是官方的附属品。第三是地图测绘的目的上:清末测绘多为专制和救灾,维护专制统治以及舆内稳定的需要。而民国测绘机构众多,有国防部测量局、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各地方陆地测量局等一系列专业测绘机构,并且成果纷繁复杂,更多的测绘成果服务于不同政治集团和战争的需要。此外,测绘地图成果还具有分散化、不统一的缺点,绘制数量上也深受时局影响,进行地图测绘的主体不断变迁,以至于整理起来也纷繁复杂。

另外民国时期日本人对安徽土地的测量和绘图也是晚清所没有的。他们在攻占南京后获取了大量地图成果,并且大量复印,而且利用航空测量进行了补充,以满足其侵略安徽的需要,虽然其在安徽测绘地图发展中也是重要一环,但却无法抹杀其作为侵略者的行径。

安徽是中国近代历史测绘地图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关于安徽的测绘地图在北京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及其周边省份的图书馆内都有所珍藏,如能对这些地图进行有效的研究,无论是对于近代安徽测绘,还是近代安徽历史地理的发展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说明:此计算根据安徽省图书馆所藏地图1980年代制作的卡片,提取地图,逐幅阅读对照统计所得。

猜你喜欢

民国绘制安徽
基于Excel VBA和AutoCAD的滚动轴承参数化比例图绘制方法
超萌小鹿课程表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放学后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