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让思想品德课更美好

2014-09-16吴松有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课本

吴松有

2013年河北中考思想品德主题鲜明,形式活波,既有时代特征,又贴近学生生活,试题来源于现实生活,然而成绩却很不理想。许多学生都认为思想品德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什么开卷考试学生也考不好?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吸引力呢?值得我们深思。“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生活,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2013年中考试题坚持在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如生活气息很浓的“中国式剩宴”问题来自生活情景,生活化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分析生活,感悟生活。支撑考生回答好这些问题的,是考生对试题所反映的生活现象的正确理解、认识和判断,融进了考生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判断就不会正确地回答问题。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本是天经地义的,但忽视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有失偏颇了。扎扎实实落实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实效之必要。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向多维目标转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中锤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关注生活,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2013中考思想品德题中对生活中造假现象、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考等都表现出学科内容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生活化特征,意在强调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走出课本、走入生活”的教学导向,突出生活在教学中的根基作用,引导思想品德教学不断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陶行知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思想品德课本来应是时尚的、生动的,但课本总有相对的稳定与滞后性,无法把最新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环境下学生最鲜活的经验都容纳进来。如果以“紧扣教材”为由,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思想品德课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距离最近,最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思想品德教学要避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尊重课本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材料,把学生感兴趣的时代活水引入课本、引入课堂,将学科内容融进具体可感的生活事件、生活现象中。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从而使单调的思想品德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因“亲历”而在“亲近”中提高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只有走进生活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真正挖掘思想品德课的内涵,展现学科教学内容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三、贴近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使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主动的发展。

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如果教师不能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脱离生活,那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活用课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畅所欲言中探讨与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运用课程和生活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体验人生,共同享受课程生活的过程。

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让思想品德课程由过去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变为受学生喜欢的新颖有趣的新课程。

四、体验生活,将知识还原生活

2013年思想品德中考中“法在我们身边”一题,以实践活动形式考查宪法以及公民与法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并不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思想和方法。这是对“只见知识不见价值”“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只重记忆不重理解”“只有抄写没有思考”等做法的否定。表明学习思想品德课是有用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要拿来用的,唯有用起来,学习的内容才能活起来。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为什么有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都束手无策。这是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体验。课外学习是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学生走出课堂,真实而具体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体验性活动,有助于触动心灵,达到思想品德的内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是学生与社会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环境的“零距离”接触,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在实践中转化为我们的行为和品德。通过参与、体验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找到课程内容所知的具体内容,体会课堂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运用所学,可以丰富和深化对社会的认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样,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这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思想品德课堂充盈着生活的气息,让生活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展现和扩展,让学生在课堂中品味知识的生活价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14河北中考试题研究——思想品德.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课本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