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结合求发展 生态养殖提效益
2014-09-16吴书清
吴书清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强调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2014年1月1日,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层面上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当前形势下,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养殖综合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生态养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总量减排管理考核体系,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比重高,是农业污染源总量减排的重点。当前形势下,发展生态养殖业势在必行,不解决好环保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出路问题。
(二)实施畜禽污染防治是法律规定的必由之路
2014年1月1日,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就加强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监管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因此,发展生态养殖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是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
美国联邦农业部和环保总署自1999年就开始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通过实施综合管理计划,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种养业协调发展。目前,美国已经开始普及推广,共有25万个养殖场实施了该计划,总投入195亿美元,共有135万吨氮和63万吨磷得到还田利用。国内权威专家进行了连续6年的北方典型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的沼液农田利用试验,对外界普遍担心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否会下降、土壤有机质是否会遭破坏、重金属是否累积造成土壤超标等关键问题得出了结论,经对比试验,“沼液基肥+沼液”的效果最好,产量比全化肥高8.7%;蛋白质含量比全化肥高0.2%;土壤有机质提高2.3g/kg;重金属略有增加,但较化肥增加很少,且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小于0.7,不构成重金属污染。
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漯河模式
2013年以来,漯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生态畜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循环化利用、生态化提升”的良性发展路子。2014年2月,漯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
(一)领导重视、出台政策、加大投入
一是准确定位,超前务实。2013年年初,漯河专门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大量深入调研、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迅速把发展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生态畜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走出一条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调整政策、强化引导。2013年5月,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漯河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把过去对新建养殖场的奖补调整为重点奖补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以生猪养殖为例,对年出栏5000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年出栏1万头、流转土地2000亩以上,年出栏5万头、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分别奖补30万元、60万元、100万元。引导养殖场通过流转周边土地,确保粪污全部用于农田施肥,真正实现农牧结合、废物利用、生态循环。三是加大投入、示范引导。2013年,市财政拿出1230万元,对验收通过的26个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进行了奖补,带动82家养殖场参与了生态养殖场创建,养殖业在粪污治理方面的社会投入达到2.3亿元,全市累计新建污水储存池18.7万立方米,新建大型沼气设施5.92万立方米,流转养殖场周边土地8.5万亩,铺设污水输送管道5.8万米,通过还田施肥直接减排养殖业污水76万吨。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2014年5月,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整合发改、财政、环保、农业、畜牧等各项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集中扶持去年验收通过的26个生态养殖场,着力培育一批大规模、现代化、高标准的生态牧场示范场,加快把漯河建成全省生态循环畜牧业先进示范市。
(二)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循环利用
一是抓住关键环节、完善配套设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是粪污循环利用的关键点,漯河市制定的《双汇产业化工程提升行动项目管理办法》,把畜禽粪污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形成了畜禽粪污收集预处理——固液分离(固粪用于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污水进入厌氧池发酵(沼渣继续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沼气用于发电或供周边农户做燃料和照明使用)——沼液在储污池沉淀稀释——进入无塔供水等加压设施——通过铺设的地埋管道用于农田施肥的工艺流程,实现了资源循环化利用。二是细化量化标准、实现科学合理。在奖补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多次组织养殖场户召开座谈会,对照上级有关文件、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进行了认真研究。以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生猪养殖场为例,污水储存池容积必须在5000立方米以上,储存池底部和四周必须要做防渗处理;在污水储存池的末端连接一座无塔供水罐或者加压泵,主要作用是对肥水加压向地埋管道输送;土地面积要求年出栏万头的生猪养殖场至少需要2000亩地消纳,这2000亩地可以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如养殖场建设有与养殖规模相配套大型沼气设施的,可以缩减到1000亩,或者消纳粪污的土地全部种植蔬菜、林木等高消纳粪污能力农作物的,可以缩减到1000亩。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各养殖场的畜种特点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切合实际、形式多样。在农田种植方面,形成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渔”等种养结合模式。在土地流转方面,既可以是直接租赁,也可以是与农户签约承诺消纳本养殖场粪污的土地,使闲置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既促进了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又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示范带动了现代种养业的发展。四是实现增效增收、改善农村环境。养殖场通过创建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极大降低了粪污治理、购买化肥、人工施肥浇灌等成本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临颍县北徐集团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带动企业流转土地建设供港有机蔬菜基地4000余亩,沼气发电每年可生产400多万度,增效在1000万元以上。郾城区天种牧业公司年出栏生猪6万头,流转周边土地1200多亩,利用沼渣施肥和沼液机械化浇灌后,每年节约化肥和人工成本150多万元。郾城区万昌牧业存栏肉牛2000头,流转周边5000多亩耕地发展有机林果、蔬菜和优质小麦种植,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实现了增收。
(三)广泛宣传、加强指导、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宣传指导。市、县两级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转变养殖理念,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创建。编印《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指导手册》1500多册免费发放到养殖场;邀请省局专家举办了生态养殖专题讲座;成立了畜牧专家服务团定期开展巡回培训指导;召开了全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组织全市200多名养殖企业代表进行了实地观摩和经验交流。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漯河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了领导分包县区督导工作机制,成立了5个分包县区督导组,每周至少督导一次,定期召开碰头会、联席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此项工作的扎实顺利推进。三是严格考核验收。由漯河市政府纠风办、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畜牧局、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组成联合验收组,并对通过验收拟奖补的26个生态养殖场名单在《漯河日报》进行了公示,公布了市纠风办举报电话,认真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生态养殖场建成一个、奖补一个、见效一个。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
受规模、基础、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各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同时受环境、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优势产业、养殖基础、种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如“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林”“猪—沼—渔”等等。
(二)把握关键
以漯河为例,最关键就是让养殖场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最快的见到实效。目前养殖业废弃物最大的问题不是固粪而是污水,解决污水关键是“减、存、用”。“减”就是要从养殖环节加强源头控制,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不断改进清粪工艺、科学控制畜禽饮水、注重节约圈舍清洗用水等方面减少污水排放量。“存”就是在污水无处可排的时候做好储存,不下渗、不外排,修建一座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污水储存池就可以解决。要走出“沼气工程解决一切问题”这一误区,沼气工程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工程,而污水储存池的作用则完全是治污工程。“用”就是资源化利用,不论是污水还是沼液,都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通过地埋管道直接输送到农田,不仅为污水找到了出路,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浇地成本,一次投资、永久受益。
(三)科学施肥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覆盖面广、跨行业大、关联度紧,涉及畜牧养殖、土地流转、节能减排、沼气建设、污水管道铺设、农林作物施肥浇灌、农田喷灌机械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因此,发展农牧结合对广大养殖场户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经过处理的粪污用于农田施肥时,一定要熟悉掌握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量,什么时间施肥最好?每次施肥量多少?污水稀释要多大比例?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废弃物利用价值,做到既推进农牧结合,又节约肥料资源;既改善土壤地力,又保护生态环境。
(作者系漯河市畜牧局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