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农”现象并非真的“逆城市化”
2014-09-16周孟珂
周孟珂
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一股疑似“逆城市化”的暗潮悄然出现:随着大学毕业生近年来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农村籍毕业生将户口迁回农村,即实现“非转农”。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
对于中国人而言,户口、户籍或许是烙在每个人社会身份上的最深印痕。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资源不是由市场来决定,而是由政府根据城乡分割管理的原则进行配置。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明确规定,城乡两部分居民客观上存在不同的社会身份。拥有城镇户籍的居民获得较好的资源,享有教育、补贴、劳保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优厚权利和待遇,农村户籍的农民则较难均等化获得这些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依附在户籍政策上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差别,可以说是引起社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重构,物质利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格局。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我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强烈冲击。其中,大学毕业生户籍问题就是一个民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频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非转农”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籍毕业生将户口迁回农村,实现“非转农”。曾经羞于启齿的农业户口,如今却成了“香饽饽”。
利益权衡:“非转农”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非转农”现象,并非真的“逆城市化”,而是一种背后隐藏着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相关利益的现象。其背后的驱动力不是城市功能自我优化的必然冲动,而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选择。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人都是“经济人”,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趋利”与“避害”的双重心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偏好,也是大学生选择“非转农”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原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较为弱势,政府因此出台了许多照顾农村各方面利益的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农村籍村民可以申请口粮田;二是农民可以申请宅基地用于建房,且建房支出也比城市节省得多;三是有些农村属于集体经济,每个村民每年均可以拿到分红;四是农村可以享受与城市不同的较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系列政策,都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选择“非转农”产生了吸引力。
与此相对,30多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造成城市资源供应紧张,物价上涨迅速,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随之增加,生存压力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包分配就业制度的取消和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虽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相对经济价值却发生了某种逆转:原来城市户籍居民的利益优势逐渐丧失,城市户籍的含金量在下降,而现今农村户籍居民的相对利益优势逐渐显现。因此,只要上述格局继续持续下去,部分农村籍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和就业就有可能成为趋势。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非转农”现象是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演化过程中的特殊产物,研究和分析这一现象,能够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关注农村。如果农村居民的财产权利问题不解决好,即使城市放开户籍束缚,也难以吸引农村居民下决心“跳农门”。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制度,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只有解决好与户口相关的公共服务问题,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达到消除户口待遇差别的目标,才能使农民工顺利转变为城市居民,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其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导向人户一致的一元化管理。随着就业制度的市场化和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量的农业户口人员因农村土地被开发、被征用而不再从事农业劳动。许多农民因长期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事实上成了与农业生产无关的农业户口人员。但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制约了户籍的自由转换。由于制度问题和利益问题的绞结,生活在城镇的农业户口人员无法办理或不愿意办理“农转非”,部分已经“农转非”人员还要求“非转农”。因此,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二元”登记类别,实行以居住地登记为原则、人户一致的新型“一元”户籍登记制度势在必行。这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农业户口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还能强化户口的人口统计职能,提高人口统计的精确性与真实性。
最后,促进户口功能纯粹化,剥离利益衍生物。户籍制度的基本职能有两项: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数据。但我国的户口制度,承载着诸多的利益和权益,成为各种利益或权益分配的现实依据。户口被赋予了太多经济价值。这些作用促使人们为了利益和权益转换自己的户口,以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事实证明,越是在户口中附着较多福利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越难推进。为此,需要还原户口的原本职能,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社会身份和既得利益等衍生物,卸掉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户口与经济利益、社会福利等多种利益和权力的脱钩。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