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9-16张会双
张会双
新课改之后,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变为五本,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中“阅读鉴赏”是教科书的主体,其中散文篇目占了近四分之一的份量。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诗歌、古文、小说和戏剧在教学时能够得心应手,而教学散文时则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前者文体特征明显,教学重点易突出,而后者文体特征虽明显,教学重点却不易突出。因此,很多学生感觉教师在教授前者时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解答诗歌、古文的题目时很轻松,但解答现代文阅读时,则失误较多,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大多数没有做到授之以渔,没有给学生一个“扶手”或一把“钥匙”,因此,学生在学习散文时会很盲目,考试得分率不高。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对高中散文教学作了几点思考:
一、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教师在教学散文时,要以课文为例文,举一反三,找同类的散文或同一作者的多篇散文进行对比阅读,不要仅局限于必修书上的散文篇目,选修课本上的近现代散文一定要让学生阅读三四十篇。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定量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让阅读美文形成习惯,渗透到心底。像朱自清、郁达夫、冰心、余秋雨、梁实秋、丰子恺、梁衡等大家的一些作品,选修课本上都有,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
例如,必修五有一篇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我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契机,谈了钱钟书的生平、经历、成就和人格,并且联系了他的夫人杨绛,让学生了解了他们的品格。
再比如,现代文选修有丰子恺回忆师父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的文章,教师可以跟学生讨论李叔同从一介公子到留学生再到出家做和尚这一过程,不仅可以跟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李叔同、丰子恺,了解了那一代人的思想。
即便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多了解别样的人生,浸润他们的思想,不也是对他们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吗?
二、教学时要注意散文的文体特征,要让学生有抓住“扶手”的感觉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散文的“形”和“神”。
“形”是什么,即构成文章的材料,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是想象的还是看到的,是引用哪位名人的典故和名句。这些材料先让学生找,让他们总结,这一步其实锻炼了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最后再由学生说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
所有这些课堂活动都由学生作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一定不能代替,只可以在他们完成的基础上稍作总结。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刚刚学走路,教师扶着他,但不能一直扶,否则学生就会有依赖心理,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会有教师讲解,自己不愿意动脑筋,长此以往,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的课堂会变成一言堂或“昏昏欲睡堂”。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我先让学生用数字标上段落,文章是由9个段落的材料组成,这些材料主要是哪些时间段的,材料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概括完之后再交流,分组说出材料的组成,内容相近的可以归为一个大的段落,这样学生很快将课文分为三个“形”——三组材料。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课文的“神”体现在哪一组材料中。学生认为是第三部分,想象江南美景,江南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再让学生联系作者写此文的时代,知人论世,就不难理解文章了。
三、多积累,多练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从名篇中学习精华。高中必修上所选散文均是名家名篇,堪称经典。例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是这样做的,以积累美句为例:
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的本文中的美句,并思考这些句子美在哪儿,找一两个句子进行仿写。学生找出的句子有: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3.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评说或仿写,并让学生说说美在哪里,仿写要点是什么等。这对学生来说,即是一种训练。
四、针对不同的散文,教学时要因篇制宜
在学生熟悉文章之后,能够学习其中一两点亮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在巴金的《小狗包弟》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开头一段,它是散文曲径通幽的典范,可以由此总结这类开头的作用等。
再如,在教学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在学生了解完梁启超和梁实秋之后,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文章,“记某位老师的一堂课”,学习梁实秋语言的言简意赅,清晰的段落层次。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练,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一定会使学生能把握散文的文体写作,进而提高语文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