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环节的探讨
2014-09-16吴婷
吴婷
摘要:引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的行为方式。引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时也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课堂引入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引入过程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展开探讨。
关键词:课堂引入 兴趣引入的方法 引入中的误区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数学教学工作难以展开。然而中职学生大都不喜欢学习数学,一个根本原因是数学教学的纯理论化。数学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就成为了中职教师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引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引入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也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点。在当前教育界普遍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怎样实施有效的课堂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一、课堂引入的方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教学中采取生动的、适应学生现阶段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中去,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电视剧、一本好书的开头能一下抓住观众、读者,让你非看完不可。我们上课也是一样,一个课题的引入能否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能否上好这节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入方法要视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况,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
1.故事引入法。与数学有关的故事、轶闻或史料的引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也是一门有趣生动的学科。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历史,还受到了尊重科学、尊重真理的教育。
2.类比引入法。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各种事物之间有类似性,类比是发现真理的工具之一。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整个过程看来,大部分数学问题都是从具体的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类比、联想等多种方法,形成命题(猜想)最后加以认证的。教材当中属性相类似的内容占有的比重也相当多,比如,函数的奇偶性;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它的发生过程、内涵、结构、性质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来创设问题的引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归纳引入法。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归纳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整个过程来看,一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是从具体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归纳、观察、实验等各种途径,形成命题(猜想)最后加以确认。数学教材中的部分概念、公式、定理都是使用归纳法来验证和推导的。按照“观察—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创设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掌握数学体系。
例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引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观察下面的数列,它们有何共同特征?具有什么性质?
(1)1,3,5,7,9,11,13,15,17,……
(2)2,5,8,11,14,17,20,23,……
(3)-2,-4,-6,-8,-10,-12,-14,-16,……
(4)0,0,0,0,0,0,0,0,0,……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点。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学生来说,是有条件也有可能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及性质的。
4.实验引入法。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蕴藏在客观事物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的操作演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把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融合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的知识,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特征以及情感需要的。
例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设计可以这样:上课前,在黑板上固定两个不同的点,将一根没有弹性的绳子(绳子长度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两头分别固定在黑板上的两个定点上,然后让学生拿笔贴着绳子画就行,最后得到的图形就是一个椭圆。
这样的引入方法比较起常规的引入法就显得比较新颖、更具有吸引力,能使学生更加感性地认识椭圆这一几何图形,尤其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当然数学课的引入方法还有不少,但是无论哪一种引入方式都应该注意一个前提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不要故意制造紧张空气。
二、引入中的误区
1.一味强调引入,课堂本末倒置。这是课堂引入的一个极端,课堂中花较多时间在引入环节,而淡化了探究新知这一课堂主体,学生不能很快地从“引入”进入到本课的重心,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影响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本节教学重点只能草草了事。
2.引入方式传统,伤害学生自信。知识是有连贯性的,如果课堂引入还常用“复习”提问等传统的方式可能有欠妥当。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是相当简单的问题,但还是有少数学生回答不出来,如果一上课便让他们回答问题,一旦他们答不出来,即使不责备,他们也会觉得没有面子,在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心理,这样的引入方法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
3.引入过于花哨,缺乏数学味。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如果教师所提供的数学问题的难度对他们是恰到好处,那么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就能维持。这些问题应该有明显的数学学科特点,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并能有所收获。有时候过分地追求花哨,会使引入所引用的问题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较远。
总而言之,课堂引入必须着眼于实际应用和创新,必须巧妙精准、真切感人、能触碰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之后,应立即投入到所授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当然,这更需要我们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这样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