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课,让课堂变得更有效
2014-09-16徐金国
徐金国
【摘 要】 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个体(或群体)通过对已经设计好的教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进行推敲打磨,剔除冗余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从而让课堂教学目标更明晰、教学内容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环节更简约、活动更充分。
【关键词】 洗课; 《陋室铭》;教学内容;删减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5-0014-02
“洗课”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特级教师杨九俊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洗课”就是在年轻教师备好一堂课(或执教一堂课)之后,由备课组同仁集体坐下来,或者由师傅带着徒弟,或者由专家引领着教师,对已经设计好的教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课堂活动等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逐一的推敲打磨,剔除每一个冗余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从而让课堂教学目标更明晰、教学内容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环节更简约、活动更充分,最终达到教学更有效的一种集体研讨活动。
校内公开课,组内同仁执教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在交流研讨中,笔者提出了“洗课,让课堂更有效”的想法。笔者先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板块,九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一板块激趣引入,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①投影刘禹锡的《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四首诗,并引出白居易对刘禹锡所做的“诗豪”的评价;②介绍作者其人(包括刘禹锡的字号、出生年月、人生经历以及主要作品集等);③介绍《陋室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④介绍“铭”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第二板块学习课文,主要包括五个教学环节: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说一说,说出对文章词、句以及大意的理解;想一想,思考“作者借《陋室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人生志趣?”议一议,讨论三个问题:①文章开头是怎样引出“陋室”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②文中“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③文章最后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有何作用?练一练,完成三道练习:①解释加点的词(包括重点的实词和虚词);②翻译句子;③背诵课文。
之所以萌生“洗课”的想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本节课因为执教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导致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晰、重点不够突出;二是从本节课课堂实施情况来看,因为课堂教学环节过多,导致课堂上不少的教学环节展开很不充分,特别是“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几个教学环节,老师就像是为了完成预先设定的程序一样,在课堂上一晃而过,作为语文阅读课堂,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根本无法落实;三是有效教学一定是基于真实学情的教学。而本节课因为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多,课堂教学任务过重,导致班级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教学节拍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确立,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多维对话中获得主动学习的快乐了。没有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课堂只能成为越来越多同学的心理包袱。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对本节课冗余的教学内容和过多的教学环节进行一番“汰洗”,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多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化繁为简,一定能够让本节课变得更有效。
如何“汰洗”这节课?我们不妨先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看是否有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多余的教学内容,看是否有重复的、多余的、可以进行整合的教学环节。
首先,在激趣引入板块,教者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而在这四个环节之中,真正直接指向本节课学习目标,能够对后面阅读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和效果的,其实只有一个环节,即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显然,其它三个教学环节完全是冗余的,可以直接舍弃。为此,课堂开始的激趣引入环节不妨进行如下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的设计:(可投影,也可教师讲述)
元和九年,刘禹锡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而遭到朝廷权贵的贬谪,被贬到安徽和州担任通判。而和州知州正好是个势利小人,就乘机打压刘禹锡。只在和州城南给他安排了三间破旧的茅屋,而这茅屋面对大江,刘禹锡一看非常高兴,挥笔就为自己的茅屋题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事传到知州耳里,这个势利小人,一气之下就把刘禹锡迁移到和州城西的德胜河边上,房子也比以前小了一半,刘禹锡一看房子虽小,但河边垂柳婆娑,景色宜人,又挥笔题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州知道后,见刘禹锡如此傲慢,更加生气,就再一次逼刘禹锡搬迁,搬到更小、更简陋的房子里,但刘禹锡依然不气不恼,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陋室铭》。
以上设计,既介绍了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刘禹锡为人为文的高洁品质,同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风趣生动,引人入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其次,在学习新课板块,《陋室铭》作为一篇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韵味十足、内容又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无疑应该采取“诵读—感悟”法。所以,在这个板块的五个教学环节中,“读一读”显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反复地诵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读中获得关于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在学生读顺、读懂、读通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安排“问一问,议一议”的教学环节,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课堂学习中的疑问,如果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再伺机点拨,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如果按照以上的设计思路,回看本节课第二板块的五个教学环节,除了“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这个环节,应该在课堂上进行重锤猛敲充分展开之外,其它的“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四个环节,都可以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相机化解,而不再需要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展开,致使课堂教学呈现多重心和目标不明的状况。
第三,再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上看,本节课是一节文言文阅读课,“诵读”不仅是本节课应该选择的基本教学方法与策略,更应该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因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而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主要得力于学生的诵读。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大法。就像晚清儒学大师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曾经这样教育他的儿子曾纪泽:“李杜苏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因为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入境、入情、入味、入心。只有学生读进了文本的情境,读出了文本的韵味,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才能水到渠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才能有更真切的体验,对文本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也才能真正领悟。反之,如果对文本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总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尽管学生得到了相关的结论,但是因为缺乏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具体形象的语言品味和感悟,这些结论依然还是像标签一样附着在文本的表面,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而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之所以低下,正是因为“教师机械繁琐的分析与学生的无心阅读”充斥着我们的阅读课堂。所以,删繁就简,把诵读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依据文本、学情的选择,更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和突出教学重点的应然要求。
由一节校内公开课引发的对“洗课,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的思考,其实,跳出这位年轻教师的这堂课,对于每一位成长中的语文老师,要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教得实在,教得简练,教得丰厚,教得有效,就必须像杨九俊老师所说的那样,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汰洗”,洗去浮华,削除臃肿,凸显主干,抓住关键,最终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练纯净,不蔓不枝,抓住重点,直达目标,从而让课堂变得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