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台
2014-09-16史飞翔
史飞翔
仓颉造字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长里村(解放前叫三会寺)西北。据《雍胜略》载:“三会寺有台,即仓颉造书处”。仓颉造字台周长100多米,高约10米,系夯土而成。夯土中的包含物纯系原始社会后期的石器、陶片。台周围有秦汉以来各代的砖瓦遗物。从仓颉造字台周围田地中所遗存的建筑残物来看,当时这里面积广大,殿宇华丽。
相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当时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以记事。绳结相似,容易记混,于是仓颉就开始想造字之法。仓颉听从母亲教诲,深入民间去查访。他跑了九九八十一个村落,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趟过八八六十四条河流,拜访了九百九十九个善思会道的能人。他在雪地里发现各种鸟兽足迹,猎人给他讲那是什么鸟兽的足爪印迹,是朝什么方向走的。仓颉听后就想:何不把这些不同的足爪画出来,代表不同的字?遂在高阳原筑台观鸟兽足迹,以造文字。显然,汉字不是仓颉一人一下子创造的,在他之前与同时,已有不少人创造了零星的、简单的图形笔画,他予以收集、整理、加工、提高,加上自己的创造,集大成而成为众多的汉字。《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降粮食),鬼夜哭。”人们用这种想象的情景,表达自己对仓颉的巨大功绩的称颂、感激与崇拜。仓颉集中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从“鸟迹”、“虫文”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汉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完成了第一次信息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进化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为此,人们尊仓颉为人文始祖、造字圣人,并且称他是“史皇”、“颉皇”,他的历史功绩永远为炎黄子孙所敬仰。
仓颉造字台是后代为纪念仓颉而修建的,传说时间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周朝。据史载:周穆王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又在仓颉造字台前造神庙,名叫“三会道场”。迦叶佛曾在三会道场讲经说法。汉魏以后,佛教兴盛,造字台前的殿宇被改建成了“三会寺”。到了唐代,这里还是相当繁华的。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等曾来这里凭吊。武周朝,官居鸾台郎、知政事、封赵国公的李峤陪帝到此留有《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故台仓颉里,新邑紫泉居。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王舆。”唐中宗时,昭容上官婉儿和吏部尚书郎郑愔陪中宗来此,上官昭容留诗《驾幸三会寺》。到了清代,这里只剩下孤台古庙,嘉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仓颉造字台”石碑立于台旁,残部至今犹存。
1923年,康有为坐着马车来到仓颉造字台凭吊,当时他看到这里一片破败景象,唯台旁有一石碑刻有“普度监里”4字,甚感不快。唐有为说:“仓颉是‘斯文始祖,怎能搞成普度监里了呢!”令人铲掉4字。1936年,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曾来此参观,想在这里修一所仓颉大学,专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后来,此事不了了之。由于各种原因,这全国仅存一处的仓颉造字台,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管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