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云上的千户苗寨
2014-09-16肖育文
肖育文
冬季里,找了个空闲时间再次走进西江。凯里人口不多,没有交通堵塞。汽车很快就出了城,在崎岖的山路上开始蜿蜒,美丽的山区风光便在我们的身旁呼呼地闪过。高山峻岭早已在文人骚客和画家的笔下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苗寨的竹制房子或木制房子掩映在丛林中,有些矗立在沿途的潺潺溪流旁边。在陡峭而崎岖的山路开车,弯道很多,尽管每个弯道拐大弯的地方都有一个球形反光镜,有助对开的汽车互相能够看见对方,但司机还是小心翼翼地前行。
透着百年生活气息的苗寨
山路崎岖,我们终于在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这个远离市区的苗寨。一群身着盛装的苗民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有一个主持仪式的老者,在领着大家变换着舞蹈的队形。他们身着苗服,头戴漂亮的银饰,吟哦低唱,微微摆动,缓缓移动着环绕的圈子,煞是令人瞩目。穿戴华丽的苗族姑娘手捧装酒的牛角,随着芦笙吹奏轻踮脚尖,热情迎接每一位远方来客。
导游小张也是土生土长的苗家女孩,她告诉我,西江开发旅游景点前,她平时就在山脚稻花飘香的田地里劳作。想象着在层层叠叠且弧线优美的梯田里,苗家少女像星子般点缀在或绿色或金黄色的田野里,枫木搭成的吊脚楼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斜阳照射下一片金黄。这是怎样一幅自然画卷?
电瓶车带领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和潺潺小溪,很快便来到一个封闭在大山深处却有游人如织的民俗风情浓厚的村寨——千户苗寨。顾名思义,千户苗寨有着上千户人家。贵州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地稀少。因此苗寨也是拥挤在面积窄小的山地间,山坡上层层叠叠,铺满了吊脚楼。苗寨中间是他们的商业区,大多数是售卖当地特色的服饰和银饰或者当地小吃的店铺。雕饰精美图案的石板路一直向前延伸。苗寨是不能开车的,游客只能徒步在这里徜徉。
商铺一条街与对面的山寨隔河相望。那条小河清澈见底,没有任何污染的迹象,在安静的山寨里欢快地奔流。沿途还有不少在街上摆摊的小食品商贩,大多数是苗族妇女。头上戴着一朵硕大的花朵,身穿制作精美的服饰,他们并不吆喝,很安详地等待着游客去购买。
一条悠长的古巷及许许多多小巷,将西江人家连在一起。或许,小巷每一块被踩得发光的鹅卵石就是一段历史。西江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这里曾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聚集地之一。
西江地处贵州东南,当地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西江名字来源的古老说法。西江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有鬼的地方”。导游小张告诉我们,他们的族人都是苗族始祖蚩尤的子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苗人没有百家姓,子女的姓都是沿用父亲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一代一代往下延续。根据西江“子联父名制”推演,这座千户苗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世代和睦相处,历经风雨沧桑,在生活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演绎历史过程中依然留存着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远古遗风,折射出时光悠久、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光芒。尽管寨子里的人大都能轻松流利地使用汉语,但苗族风俗、民风犹存,依然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很难想象,在现代化痕迹无处不在的今天,还能感受到数百年前的生活气息,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尊崇让我不自觉地对这里的人们敬佩起来。
能工巧匠建起的天上楼阁
西江是个山水分明的地方,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苗寨一分为二,两边各有数个村庄,但只有当地人自己才能分清楚村界。在外人眼中,千户一律的吊脚楼房,究竟哪一片是属于哪个村的,无法分辨。
登高而望,西江苗寨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西江的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宏大磅礴的天上楼阁。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找不到任何钉子的痕迹,可历百年风雨不倾不斜不倒。而且,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寨子里,二楼朝路的一面往往会有一段外突的靠栏,当地人叫它作“美人靠”———家中的女子闲暇时可以舒服地倚坐在美人靠上,绣绣花,聊聊天,吹吹山间清风。
风雨桥也称得上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多数苗寨通常都会在自己的村寨附近建造风雨桥,一是方便出行,一是跟风水有关。我在西江苗族博物馆里了解到,在十几年前,这里的苗寨还保留有几座木质的风雨桥,比如平寨风雨桥、南寿风雨桥等,其中南寿风雨桥在水口,锁着整个西江大寨的风水。跨过如今新建的风雨桥,顺着古街对岸的山路而上,路旁有不少苗家乐与客栈。苗族年轻男女一身盛装,闲坐在门前台阶,长长的芦笙系着红绸架在一旁,仿佛天天都是节庆。从山脚到山顶的观景台,不时有电动车穿行。远远望去,对面两个低矮山头,数不清的木楼层层叠叠,沐浴斜阳中,黑色瓦顶泛着灰亮,赭红木板明暗交错,白水河弯弯曲曲穿寨而过。绿树、梯田、青山和蓝天,则是这幅奇妙图画的前景与背景。
沿路盘山而上,脚下是干净得有些发涩的青石板和圆润的鹅卵石,踩下去总有一种奇妙的穿越感,苗银饰物晃动时发出的声音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部落时期。两边的商铺褪去外衣,裸露出几百年前的原始面容,那些传说中的部落族人或匆匆、或缓缓地朝我走来,又擦身离去。一种恍惚的感觉袭上心头。
走进“吊脚楼”的客房,推开窗,大片大片的黑瓦呈现在眼前,一望无际。更神奇的是在黑瓦中间,还会长出一棵棵绿树来。匆匆放下行李,顾不及行车疲劳,扛上角架与相机迫不及待地环游于西江各个角落,漫无目的穿棱于这个千户苗寨集居地,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好奇的,一切都是拍摄的对象……
歌舞跳出的西江古韵
西江苗族儿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无论男女老幼都爱用这种外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地民歌就有唱:“西江是个好地方,绿树荫荫绕寨旁;农闲时节更衣装,芦笙场上歌舞忙。”
来到这样一片桃源胜地,怎能不看看表演,不听听歌唱?当音乐响起,女子舞动身姿,宏亮的歌声便伴着窸窣作响的银饰一起飘进耳朵。寨子里年纪最长的老者带着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向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倾情演绎最为传统最为古老的苗家典调。这台大山深处的演出竟然是无名的,我想,或许叫“西江古韵”会较为贴切。
细看之下,寨子里女孩大都娇小可爱。同行的友人说,寨子里早就有规定,禁止同一村落或相邻村落间通婚,一直沿袭至今。
一路走走摄摄,突然感觉有些饿了。何不在此地尝尝苗寨同胞的本地菜呢。于是,我们便向有餐厅的方向走去。找到一家,庭院深深,挺大的餐馆。还没进门,就被他们唱着山歌迎进去了。落坐点菜。不一会,全部上齐。刚开始吃没多久,就来了几个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吹着葫芦丝,唱起来歌来。女孩子还端着酒,边敬酒,边唱歌。我抵挡不住如此的热情,开心地喝下了他们自己酿的米酒。他们的淳朴打动着我,这样的苗族风情让我陶醉。一面吹着山风,一面品尝着便宜又美味的苗族特色食物,偶尔倚到美人靠上看看不远处的吊脚楼。那一刻,真希望时间可以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宛若天宫的西江之夜
我们顺着风雨桥往小河的对岸走去。傍晚的苗寨凉风习习,继而转冷,这是未曾料及的。许多未带厚衣服的人开始匆忙奔向旁边的店铺,抢购厚厚的色彩艳丽的围巾。美丽的黄昏,夕阳西下,晚霞多彩,把苗寨山脚下的层层梯田照耀得金碧辉煌。
到了傍晚时分,寨子里缕缕炊烟似雾幔轻晃,汇集在半空中似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用言语来形容。蜿蜒的白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辉煌。仿佛一个演绎着古老神话的山城部落。
上到最高处,早已华灯初上,千户苗寨渐渐露出了美丽的容颜。一盏盏灯光如夜空的星花次第开放。不久,就已经如满天星斗抛洒在山上,一片星光灿烂夺目,美不胜收。看着满地星斗,熠熠发光,不知道这万家灯火后面,在演绎着什么样的故事。一盏灯就是一户苗人。当夜幕完全降临,苗寨的灯火更是璀璨夺目。灯火不是把天空照耀得夜如白昼,而是很深沉地,很含蓄地闪烁着它们的如星星般的光亮,仿佛在述说着这个古老的村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发生的故事,一讲就是几千年。
回到了酒店,与同行的摄友一起再次享用苗家长桌盛宴。意想不到的主人的那份热情,几位苗家女的敬酒歌,一轮又一轮地将大厅里气氛推到高潮。不知喝了多少盅苗家女敬的米酒,也不知与摄友们干杯了几回,酒微醉的时候,顾不得众人的挽留,又一次奔着西江的夜色来到了白水河畔。身旁不时地传来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声,西江到来后的第一个璀璨之夜,原来不是我在一个人独享。因为西江千户苗寨之夜实在太美、太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