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的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2014-09-15唐丽艳蒋翠玲王国红
唐丽艳+蒋翠玲+王国红
摘要: 从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发展的意义出发,探讨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涵义及结构,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的因果关系模型,并提出促进区域知识承载力提升的建议。
Abstract: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knowledge carrying capacity to the are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the regional knowledge carrying capacity, establishes a causal relationship model of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knowledge carrying capacity by using system dynamics, then makes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knowledge carrying capacity.
关键词: 区域知识承载力;区域产业;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
Key words: regional knowledge carrying capacity;area industry;causal relationship;system dynamics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2-0018-03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日趋主导地位的时代,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1]。区域内人力资源,智力资本,知识和创新政策,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体系正日益成为区域内产业发展重要支撑力量,并对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研究甚少,主要进行了区域软实力,区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对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研究由来已久,Traxler等(1994)认为知识对区域发挥承载力的作用,并非是单纯的获得和积累知识,而是要知识产品化,并形成新的产业关系,从而变革整个市场[2]。Geenhuizen和Nijkamp(1997)认为政府承担着将知识承载力中不同层面的关键点联系起来的重要作用[3]。这些研究偏重于经验性描述,缺少关于区域知识承载力明确的概念界定、演化机理分析。因此,本文在解析区域知识承载力涵义的基础上,明晰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的模型,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1 区域知识承载力内涵和结构解析
1.1 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内涵解析 本文所述区域知识承载力,主要是指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区域内知识总存量,以及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能力的总和,且该支撑能力能随着时间变化和区域产业的健康发展动态演化,逐渐增强。本文将从其内容、载体、作用过程三方面阐述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内涵。内容包括知识创造、积累、传播扩散、共享与运用。知识的存在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包括人力、物力及各种生产资料工具等。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作用过程,是区域知识承载单元以及各个知识承载单元之间、知识承载单元与区域其他相关组织之间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知识承载网络的过程。其中,知识承载单元是知识创造和应用的最小单元,如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是区域知识资源积累的基础与核心。知识承载单元所携带的知识通过媒介流动交换的作用,实现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趋使知识结构合理化,提高知识的创新效率。与此同时,新涌现的知识又会通过媒介回流到各单元中去,作为新的增量,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造,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中介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组织的参与使得各知识承载单元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形成自增强的良性循环系统。
1.2 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结构解析 区域知识承载力,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核心主体,以知识传播和扩散体系为媒介,在区域政府协调和支持下的复杂系统。它研究知识资源和知识环境与产业发展相互匹配适应的关系与反馈作用。依据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系统的行为主体,系统可以分为为两个子系统:区域知识承载主体子系统和区域知识环境子系统(如图1所示),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新产业关系的形成和集成创新提供支撑。
区域知识承载主体子系统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核心主体,以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数据库、图书馆以及相关机构为相关主体,进行知识活动,增加产业集成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区域知识环境子系统由地方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基础资源等组成。其中,区域地方政府是区域知识环境的主导者,相关政策的制定(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知识和创新、人才政策等),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都会对区域创新氛围、知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区域信誉对人才和风险资本的吸引。
2 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2.1 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区域知识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在一定区域内,各主体和要素在政府的引导下,相互促进,协同演化。围绕知识承载力的核心——知识承载主体和区域知识环境,基于以下思路,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知识承载力的因果关系图。
①区域政府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投入可增加其科研强度,进而增加区域知识存量,使区域内企业可利用知识资源增加,集成创新能力得到提高[4]。
②区域内各知识行为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间,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促进了各主体间知识、信息的快速流动,优化区域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共享,资源互补和技术的合作[5],进而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③中介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是知识传播的主体[6],其并不直接参与知识的创造,但却为知识活动尤其是知识共享和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此外,还具备公共服务和市场调节的特点,能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媒介丰度。
④人力资源是区域知识环境的核心,在知识流动与扩散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载体和主导者作用[7]。
⑤区域内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资金及住房保障以及宽松优惠的人才政策能够增强区域对人才吸引力和聚集力。
2.2 模型分析
如图2所示,模型包含5条主要回路:①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经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强度→+区域知识存量→+知识流动与扩散能力→+区域内企业可利用知识资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政府财政收入。该回路是指区域政府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高校和科研等机构的科技经费,由此促进区域知识创新,进而影响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集成绩效的过程。首先,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新技术,新知识生产的关键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了资金支持,可以增加科研项目立项,进而增加科研成果。其次,科研产出的增加,还会增加高校的声誉,提升高校的排名和竞争力,由此吸引众多的科研人才,进一步增加知识创新产出。
②企业的R&D投入→+企业的科研强度→+企业科研成果数量→+技术贸易量→+科研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市场化水平→+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企业的R&D投入。该回路是正反馈回路,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的企业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绩效的增加又给企业提供了研发资金,如此形成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自增强的动态演化过程。企业为了在区域内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会积极的进行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生产,以期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凭借企业自身主体优势,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成为区域知识创新的重要因素,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③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投入→+媒介丰度/沟通机制完善程度→+知识结构合理化程度→+区域创新活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区域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投入。该回路主要反映了政府通过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投入而增强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介服务机构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完备的服务,且有助于促进各知识主体的交流与合作。各类服务中介机构在促进知识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扶植区域中小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政府增加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投入能够加强其“润滑剂”的作用,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④政府对人才政策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区域对科技人才的聚集能力→+区域科技人才总量→+知识流动与扩散能力/区域创新活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政府对人才政策及配套设施的投入。该回路是从人才配套设施及相关政策的角度,说明了政府增加对其投入会有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的过程。人力资源,以其携带的智力资本是区域进行创新的核心,科研人员总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能用来进行科技创新的智力资本就越多。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如就业政策、落户政策、住房政策等,会提高区域声誉,增加区域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为区域创新和发展提供稳定长期的人才保障。因此,政府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区域环境,聚集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区域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⑤区域协同创新的投入→+协同创新意愿→+沟通机制完善程度→+协同创新能力→+知识流动与扩散能力→+市场需求→+科研成果市场化水平→+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区域协同创新投入。该回路反映了协同创新投入对区域创新的调节作用,对协同创新的投入主要是对各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合理配置不同组织的知识,信息,资源,综合开放的进行系统创新。
首先,各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会直接影响信息的交流和资源互补。
其次,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可以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加快知识结构更新和其集成的步伐,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从而提高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3 总结与建议
本文基于对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因果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为政府引导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提升和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总结出了几点建议。
①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首先,能协调各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关系”,合理配置不同组织的知识、信息、资源,综合开放地进行系统创新,增加知识存量,提高创新能力。其次,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可以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增加各主体的创新动力,使得各行为主体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积极创新。
②政府应提升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核心作用的认识,增加对其投入和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有利于提高区域内部的知识媒介丰度和沟通能力,是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通道”,能有效降低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和成本,以获得更高市场收益。所以,政府在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助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通道”建设,让研究成果切实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③区域创新各主体应该从源头重视创新活动,培育自身创新能力,增加知识资本的增量和支撑能力,提高合作创新意愿,进而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公共服务机构应该相互促进和支持,增加区域知识承载力,共同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保持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实力整体跃迁,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K4D项目组.知识促进发展:指标评测与全球战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
[2]Traxler, J., U. Schubert and P.M. Townroe. R&D activities in compani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ir role in urban development. Vienna: Research Paper 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1994.
[3]Geenhuizen, M. van, P. Nijkamp Towards an improved knowledge capacity of cities: the case of Rotterdam. FEWEB research memoranda, 1997.
[4]Jie Ya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ecuring new product advantage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5,7(16):121-135.
[5]Malmberg A, Maskell P. 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2, 24: 429-449.
[6]肖新友,聂鸣.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4):40-41,29.
[7]王国红,邢蕊,唐丽艳.基于SD的区域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01):19-27.